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陶瓷雕刻工艺师 用工匠精神雕刻时光

东莞日报 2019-06-14 10:41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工艺师唐贤东在创作■杨晓光的雕刻作品“玉堂富贵”(局部)

即便是非周末时间走进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也很容易发现市民们对于它的喜爱——每天都有不少爱好者在此参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不少参观者交谈,一位从莞城前来的张先生表示:“我很喜欢看陶瓷工艺品,今天得以一见,从进来到现在看了差不多一小时,收获颇丰,流连忘返。”

和过往几期“莞博奇珍”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非一件艺术品,而是陶瓷雕刻大师,以及他们不断创新的陶瓷雕刻工艺。“这种手工雕刻艺术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建筑陶瓷的工业生产体系进行有机融合,让建筑陶瓷艺术化、陶瓷艺术大众化,从而使得陶瓷文化产业化成为可能。”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宣教主任赵森如是说。

策划:何杰刘爱琳

统筹:刘爱琳龙小晖

撰文:韦琼

摄影、摄像:陈沛鸿

陶瓷雕刻工艺:刀下生万物

在馆内走上几圈就会发现,有许多分隔开的小型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内都有一名工艺师在潜心创作。据赵森介绍,整个馆内有几十名陶瓷雕刻工艺师,其中一部分在工作室内以画面和技法创作为主,另外一部分则在制作车间进行批量制作。

顾名思义,陶瓷雕刻工艺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中西画艺术及影像艺术为一体,结合玉雕、漆雕等多种民俗工艺,在刀具上进行创新改革,在陶瓷、瓷砖等表面进行任意创作。

这难免让人好奇,瓷砖这么硬,如何进行创作?其中的奥妙,在于雕刻都是在陶瓷的半成品上、泥坯上进行,就这样让普普通通的瓷砖变成了高雅的艺术品和家居装饰装修的新材料。最为常见的陶瓷雕刻成品,多出现于地铁、公园等公共场所,一来面积较大,十分气派,二来则不惧风吹雨打,不易损坏。

若浅显一些来理解,陶瓷雕刻工艺就是将纸质绘画或书法的载体,放在另一种载体上,用笔书画的形式变成用刀具来创作。这样的情景在博物馆工作室内十分常见,工艺师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对传统画面和雕刻方式进行再创作,使其更加适应陶瓷、瓷砖这样的全新载体。对于熟练的工艺师来说,完成一幅对虾的雕刻,仅需十几秒的时间。

杨晓光:艺术大师的独具匠心

而馆内最为吸睛的一幅作品,则是来自于副馆长杨晓光的雕刻作品“玉堂富贵”。

这是一幅将中国传统风格和现代美术相结合创作出来的工笔花鸟雕刻作品,图中芙蓉花、栀子花、桂花亭亭净植、不染纤尘。民间常以芙蓉花寓意富贵荣华,栀子花寓意钟爱一生,桂花寓意蟾宫折桂。

此画在雕刻工艺上使用减法,通过多层的雕刻形成了立体的视觉效果,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采用漆器的着色工艺在瓷砖上经过多次着色形成艳丽而饱满的色彩,同时以古代小幅宫廷画为元素,在雕刻的基础上再体现出花瓣树叶的深浅渐变,白的淡雅,粉的娇媚,更现端庄秀丽之气韵。

在博物馆内穿梭于雕刻时光,很容易感受到一块块作品上闪烁的“艺术灵感”。2004年,“中华刀笔书法第一人”陈复澄被聘请为唯美陶瓷的艺术总监,创造性地开启了唯美陶瓷的瓷砖雕刻工艺。2007年,杨晓光也加入了唯美,他最为擅长的,是惟妙惟肖、饱含情感的人物创作,极具感染力。他将自己的绘画理念融入陶瓷雕刻,2009年,墨刻艺术在他手中诞生,墨色五彩借由刀的阳刚之气蜕变出崭新的魅力。“无论什么样的题材,我都告诉自己,要用刀的语言去诠释”。正因如此,他的墨刻山水呈现出了有别于笔墨书画的立体质感。现阶段,杨晓光正在创作雕刻版的“清明上河图”,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与东莞市民见面。

相关链接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开馆于2006年,是建陶行业中唯一的国字号博物馆,现拥有各类文物标本8500余件。作为一家民办博物馆,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除了博物馆的属性外,从中国几千年的建陶历史中汲取营养,走上了文化创新之路,将文化元素经过雕刻工艺转换成文化产品,从而走入千家万户,达到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目的。

新闻推荐

“冰雪公主”带来童趣之旅 文化周末剧场上演真人版“冰雪奇缘”

晚会吸引了不少小朋友观看。陈雪庭摄艾莎女王天生具有制造冰雪的能力。陈雪庭摄剧中的卡通人偶形象各异,颇受小朋友喜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