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技术、装备、服务展示交流对接会今日开幕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建设美丽东莞
东莞将全力为实现“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图为东莞麻涌华阳湖。孙俊杰摄
6月10日,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技术、装备、服务展示交流对接会在东莞市厚街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3号馆开幕,将为全省各地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搭建交流学习、对接服务的平台。
作为此次对接会的举办地,东莞三分之一是山,三分之一是水,山林湖海一应俱全,有着“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脉三江莞邑香”的山水莞邑特色。近年来,东莞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努力建设美丽东莞,全市森林覆盖率37.4%,人均绿地面积24.06平方米,逐步构筑了林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优美人居环境。
2018年,东莞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指挥、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常委和分管环保工作副市长任副总指挥,并由32个成员单位组成的东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全面强化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组织领导。出台了《东莞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面明确未来3年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目标和要求,详列46条重点工作举措及责任清单,围绕水、气、固废、土壤等污染治理全面攻坚,正全面发力为实现“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
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科学系统治水高效改善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从2016年11月起,东莞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出台治水1+N政策,创新体制机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推进水污染治理。两年多来累计投入近400亿元加快治水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新建截污次支管网3136公里,全市污水处理能力扩展到324.5万吨/日。
东莞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深入推进内河涌及黑臭水体治理,以大兵团作战方式强化茅洲河、石马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2017年以来,全市7个国省考断面中,6个断面持续改善。今年来,81个市考断面中,有73个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好转。
水环境质量指标改善的背后,是东莞全市上下坚持科学治水、系统治水、精准治水的不断探索。以重点流域综合整治为例,东莞按照全流域、全河段、全天候的治理思路,遵循“源头消减、过程控制及末端治理”的理念,逐一制定了东江三角洲河网、东引运河—寒溪河流域、石马河流域和茅洲河流域等四个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方案,全力以赴改善提升全市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
其中,在茅洲河流域攻坚行动中与深圳协同治污,市委书记任茅洲河第一河长,常务副市长任河长,成立了茅洲河现场指挥部。当前,流域高峰期每日铺设管网长度超过4公里,相当于2018年高峰期一周的工作进展。接下来,在原有基础上,东莞2019年计划再投入超过20亿元开展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力争2019年9月底前完成全部工程措施。
在石马河流域攻坚行动中由市长任第一河长,分管副市长任河长,实施大兵团作战,流域平均每日有近500个施工面,超过10000名施工及管理人员奋战在一线。在原有基础上,东莞计划再投入146亿元,全力推进3大工程,5项源头污染管控措施及1套流域一体化管控平台,力争2019年12月底前完成。
接下来,东莞市将坚持系统、科学、精准的治水理念,健全完善全市雨污水两套管网系统和治水工程体系,深入开展排污口整治、内河涌及黑臭水体治理、重点流域整治等专项行动,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加快迎来突破。
蓝天保卫战
今年前5个月达标天数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
2018年,东莞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制定出台《东莞市蓝天保卫战行动方案》,重点围绕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交通结构调整等方面,健全完善1+N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体系,全面推动实施32项蓝天保卫战强化举措。
2018年,东莞全市共淘汰改造燃煤锅炉16台,淘汰改造生物质锅炉574台;推动VOCs企业整治,在厚街、塘厦等镇启动集中治理试点,完成4908家VOCs企业整治,其中完成803家源头治理、4105家末端整治。
东莞同步大力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累计更新或新增纯电动公交车3832辆(占全市公交总运力60%),2018年起出租车、快递物流、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领域更新或新增车辆全面使用纯电动车。建成全市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定期检测和道路抽检机动车123.68万辆,有效识别13.65万辆超标车辆,推动超标车辆维修达标上路。逐步扩大中型以上柴油货车限行区域。
在强化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管控,2018全年共检查工地2万个次,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1622份、停工通知书1272份,完成整改问题工地2840个。开展泥头车联合执法行动,查扣违规泥头车、砂石物料运输车1886台。同时,重新发布高污染禁燃区通告,将全市划为高污染禁燃区,实施III类(严格)管理。
根据《2018年度东莞市环境状况公报》,2018年,东莞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在25—190,达标天数为301天,达标天数比例为82.5%,同比持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与2017年相比均有下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19年1到5月,全市空气质量指数为4.02,同比改善13.2%;达标天数比例92.1%,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
2019年,东莞将在总结2018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实施蓝天保卫战各项保障措施,强力推进煤改气、VOCs深度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工业锅炉淘汰等工作,力争2019年空气质量达标率达88%,PM2.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绿色发展
今年前5个月完成整治“散乱污”企业超1万家
在着力推进污染治理的同时,东莞结合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过去一年多来全方位引导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型。
2018年以来,东莞市把整治“散乱污”企业作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出台方案、建立清单、部门联动、高压整治。据统计,截至2019年5月底,全市累计完成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23298家(关停取缔12821家,整治改造10477家)。其中,2019年前5月累计完成综合整治10225家(关停取缔3268家,整治改造6957家)。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东莞立足现有比较成熟的做法,坚持不断创新,探索研究新的工作手段,从多方面推动工作。
一方面搭建“散乱污”企业整治第三方服务平台。为缓解基层人员不足、环保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东莞市在年初由市环保产业协会,招募了一大批社会第三方环评咨询服务单位和志愿者,加入东莞市“散乱污”整治服务,为“散乱污”企业义务提供上门环评咨询、现场勘查等工作,通过这些志愿者用他们专业的服务力量在政策宣传和协助企业实施整治方面助一臂之力。
截至5月底,共有173家单位报名参与,成立约760人的第三方志愿服务队,分派的服务对象约3万家。通过第三方的参与,加快符合准入条件项目的审批效率。
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大数据预警系统。为及时发现“散乱污”、趁早介入整治,东莞将用好“数字政府”的红利,依托政务数据大脑,探索研究通过大数据平台打造预警系统。通过调度环保、工商、税务、供电、供水、国土、城管等众多部门的管理信息,进行信息比对,智能筛选出疑似“散乱污”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成为日后“散乱污”长效监管机制的重要抓手。
在持续整治“散乱污”企业的同时,2018年,东莞还推动了排污权有偿交易和使用,通过修订《东莞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管理暂行办法》,将VOCs纳入有偿使用和交易范围,并进一步明确储备来源。同时出台《东莞市排污权使用和交易规则(试行)》,明确交易平台、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对象及流程。
2018年,全市共完成交易25宗,成交金额126.71万元;实施有偿使用的企业1244家,有偿使用费135.66万元。
此外,东莞还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定《东莞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75.91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7.15%,推动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促进企业绿色发展方面,东莞持续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2019年全市应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通过评估验收数为103家,公布了2017年度1200家企业信用评级结果及93家环境违法“黑名单”企业。
东莞还扎实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摸清全市各类污染源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等基本情况,全面掌握区域、流域、行业污染物产生、排放、处理情况和治理水平,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东莞制定出台《东莞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施方案》,全市共503个村(社区)成功创建为市级生态村(社区),覆盖率达到84.8%,28个镇街创建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街道)。
此外,东莞大力加强环境文化宣传,积极利用“一台一报一网”设立污染防治攻坚战专栏,广泛开展“河湖治理大家谈”“污染治理齐参与”和第二届东莞市环境文化节等一系列环保宣教活动。持续开展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2018年共创建绿色学校2所,累计达461所,建成环境教育基地3个,累计达40个,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撰文:黄少宏
新闻推荐
东莞市第十届少儿艺术花会举行,长安摘得一金两银 幼儿舞蹈《我骄傲》爆红 网上播放量超过300万次
■舞蹈《我骄傲》网上爆红长安宣传文体局供图■幼儿戏剧《妈妈爱吃啥》表演现场长安宣传文体局供图■小小男高音长安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