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祠堂见证家族荣光 共同分享增进邻里感情 浮竹山村叶氏宗祠被认定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前已修葺一新,将再次展示在世人眼前

羊城地方 2019-06-06 01:14

村里的老人对宗祠很关注

建筑风格极具岭南特色

叶氏宗祠见证历史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余宝珠

通讯员 尹巧瑜

沿着东莞寮步镇浮竹山村大塘湖畔一路向前走,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就在眼前——叶氏宗祠。这座由青砖砌成的古建筑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墙壁上一幅幅颜色鲜艳、画工精美的壁画书写着它曾经的风光。阳光下,绿琉璃瓦的滴水镶边光彩夺目,檐板上的浮雕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洗礼仍光彩照人。

对于浮竹山村的村民来说,叶氏宗祠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他们叶氏家族的变迁史,见证了他们数代人在岭南大地的奋斗历程。记者了解到,始建于明代的叶氏宗祠,几经修缮,现存建筑主体保存了各个时期的建筑遗构,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的工艺特征,也是研究珠三角地区传统建筑营造法式演变的重要实例。

2012年,叶氏宗祠被认定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也是当地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去年,浮竹山村投入近280万元对叶氏宗祠进行修缮,现在,这座岭南建筑特色鲜明的祠堂已修葺一新,将于本月再次展示在世人眼前,继续讲述它的历史故事。

增强村民的归属感

推开宗祠数米高的大木门,77岁高龄的村民叶柏灵感慨良多。时隔多年重返宗祠,叶伯想起了在此读小学的时光。“那时村里没有小学,孩子们都在宗祠里上学。”叶伯回忆说,那时宗祠里每天都有朗朗的读书声,非常热闹。环顾着如今空荡荡的内堂,叶伯希望叶氏宗祠能被更好地使用起来,让村民们守住这份乡愁。

记者了解到,现浮竹山村居民主要分为两个姓氏,一为叶姓,约1500余人;二为魏姓,约400余人。浮竹山村叶氏族人以叶颙为其广东太祖。叶颙于宋绍兴元年(1131)登进士第,初仕南海县主簿,后累官至宰相。叶氏族人是叶颙第六子后代所繁衍,为畅茂公,字桂华,生于元泰定二年(1325);孺人魏氏,生一子寸田。畅茂公原居寮步横坑,元末明初迁居浮竹山,为浮竹山村叶氏开基祖。一直以来,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叶氏宗祠在浮竹山村民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会把重要的节日活动或者庆典选择在祠堂里面举行。

据浮竹山村相关负责人叶满麟介绍,2009年之前,村民嫁娶摆喜酒、生孩满月点灯等庆祝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每每此时场面都十分热闹。“在农村,点灯仪式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初生儿满月后,其父母亲会选择一个吉日,在祠堂的横梁上悬挂上五颜六色的大灯笼,并且还会在内堂里大摆筵席,邀请村中邻居前来聚餐,共同分享这份喜悦之情。”叶满麟说,这种全村聚会的活动很好地促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获得感以及幸福感。

几经修缮

保存完好

叶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建筑占地面积545 平方米,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洗礼和多次修建,时至今日依旧熠熠生辉。叶氏宗祠总体格局为四进三开间,分前堂、中堂、后堂,三者之间相隔一个天井,天井两边各有侧廊。与其他祠堂不同的是,叶氏宗祠的前堂还建有一座牌坊,牌坊总体形制为三门三楼四檐柱,下部为红砂岩墙裙,上部为水磨青砖砌筑的清水砖墙,两边楼采用牙子叠涩出檐做法。牌坊的正中央有一块牌匾,前面写着“崇前”、后面写着“启后”的字样。据村中老人介绍,祠堂里面建有牌坊的建筑在寮步是非常罕见的,只有当年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修建此等规格的建筑。“崇前启后”四个字的意思是,叶氏祖先寄语后人要继承宗族文化,把叶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为了有效保护文物建筑安全,在修缮方面,浮竹山村委会花了大量的心思和苦工,还邀请专业机构编制了《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浮竹山村叶氏宗祠修缮工程设计方案》,按照“现状修整,全面保养,局部复原”的修缮原则,争取最大限度地原貌恢复叶氏宗祠的历史面貌。叶满麟表示,浮竹山村委会从去年起投入了280多万元,对宗祠内的排水系统、渗水现象、建筑主体、周边环境等方面实施全面修缮。

叶氏宗祠的修缮工程时刻牵动着浮竹山村民的心。近日,83岁的叶中列老人拄着拐杖迫不及待地来到祠堂,仔细地仰望着祠堂中的一砖一瓦,认真端详着这张“新面孔”。“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必须要好好保存,破损的物件也要尽快地抢修,这地方是我们叶氏族人的根,做人不能忘本,一定要让叶氏宗祠重现当年的风采。”

新闻推荐

借走真手机抵押假手机 一骗抢手机犯罪团伙14人落网

信息时报讯(记者陈子垤通讯员王威黄珏)记者从省公安厅获悉,近期在省公安厅刑侦局的统筹指挥下,东莞市公安机关对“飓风6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