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 打造湾区都市 建设品质东莞
“东莞将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在未来2—3年内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着力打造制造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会议期间,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为实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最佳组合、最佳联动,东莞始终坚持鲜明的城市定位,明确提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面开放合作先行区和高品质低成本的现代生态都市,为把大湾区建设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应有贡献。
东莞还着力打造滨海湾新区、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水乡功能区、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对接湾区战略平台,以高质量平台集聚高质量人口、培育高质量产业,更好地支撑和引领东莞参与湾区建设。
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所在。目前,全市企业总量已经突破50万户,其中工业企业17.4万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排名广东省第一。形成了涉及30多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的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拥有1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和11个省级产业集群以及500多万的技工人才。特别是智能手机产业发达,华为、OPPO、vivo手机出货量均进入全球前六,全球每4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来自东莞。
“接下来,东莞将加强与大湾区内的中心城市以及其他节点城市的互动合作,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肖亚非介绍,东莞正在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五大新兴领域,瞄准新一代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电池、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十大产业进行重点突破,推进智能制造全生态链,推动制造业向高端高新发展。力争到2025年五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成为新支柱,重点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8.6%以上,总规模超过40000亿元。
积极参与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规划纲要》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东莞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前沿科技研发平台。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的优势,东莞规划建设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加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全力争取南方光源等关联性大科学装置落地,促进大学科装置之间优势互补,实现效益叠加。
“我们还提出大力推动中子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努力形成国际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大力提升基础研究、核心研发、源头创新能力。”肖亚非说,“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吸引了中科院、北大、哈工大等首批10支全球顶尖创新研发团队加入,未来东莞将集聚更多的高端人才和研发团队,推动前沿技术应用产业蓬勃发展。”
加强高校建设方面,肖亚非介绍,不久前,国家已经初步同意,在东莞滨海湾新区设立一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大湾区大学,目前相关筹设工作正在抓紧推进。东莞还计划引进香港的大学到东莞设立校区,同时大力提升东莞理工学院的办学水平,推动区域创新。
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近年来东莞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市高企增至5798家,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分别达53.8%和40.3%;与优秀高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3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省第二。
肖亚非表示,东莞将继续实施“树标提质”行动计划,给予高企更加多元化、全方位的扶持,大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企总数达到6000家,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超过50家。同时,还将大力深化产学研结合发展,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拓展创新成果转化路径,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建设宜居宜业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还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由此,东莞积极强化现代优质生活的服务功能,着力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档次,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东莞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山林湖海俱全,有占全市一半面积的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达37.4%。肖亚非介绍,接下来,东莞将深入推进美丽东莞建设,全面补齐环境短板,以“匠心精神”和“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内涵,为市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东莞户籍人口200多万,常住人口800多万人,近几年每年净流入10万人左右,带来了巨大的公共服务压力。东莞将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强化与港澳的合作,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比如在教育方面,我们将加大力度推动教育扩容提质,统筹推进优质学校供给,力争到2020年要新建扩建幼儿园202所,新增初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共17.4万个。”肖亚非说。
南方日报记者郭文君
新闻推荐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精彩活动等你来 博物馆奇妙日 探秘之旅出发
可园东莞时报记者陈栋摄东莞市博物馆东莞时报记者陈帆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东莞时报记者陈栋摄鸦片战争博物馆东莞时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