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白釉贴花折枝花纹梅瓶 亭亭如少女 工艺显匠心
【编者按】
作为一座闻名的“博物馆之城”,东莞博物馆数量众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博物馆48座,其中国有博物馆17座(市属国有博物馆8座),非国有博物馆31座。近年来,全市博物馆参观人数逐年上升。逛博物馆,日渐成为东莞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经常逛博物馆的你,是否知道东莞各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何物?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本报特推出“莞博奇珍——东莞博物馆寻宝之旅”系列报道,通过报微互动,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大家一一揭晓那些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珍宝。
假如文物会说话,市博物馆“镇馆之宝”的自我介绍或许是这样的:亲爱的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人见人爱的明弘治白釉贴花折枝花纹梅瓶,芳龄500多,来自景德镇,后定居东莞,陪伴着钟松雪家族成员,现居住在市博物馆三楼“古代东莞”基本陈列,欢迎大家前来参观,我和我的双胞胎姐姐这厢有礼了,一定要记得来打卡!
策划:何杰刘爱琳
统筹:刘爱琳龙小晖
撰文:赵水平
摄影:陈沛鸿
如婀娜的少女亭亭玉立
走进“古代东莞”基本陈列,径直来到市博物馆“镇馆之宝”陈列位置,只见一对白釉贴花折枝花纹梅瓶,犹如两个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少女矗立在展厅内,美不胜收。
这对梅瓶(通高30.5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9厘米,属明弘治民窑产品),不仅是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被业内专家称作“国宝”,是同类陶瓷艺术品中难得一见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驻足细品,梅瓶通体圆润,短颈丰肩,胎体匀薄,白釉略泛青,纹饰优美,线条流畅,非常精致。在灯光的照射下,釉面洁白温润,如脂似玉,甚是惹眼。
梅瓶下方的介绍卡片详细记载着这对梅瓶的来历、器形、纹饰等身份信息:明弘治。2003年寮步上屯响堂岭钟松雪墓出土,2件。圆唇小口,丰肩,腹下收敛,浅圈足。钟形盖,蹲狮钮;肩贴如意云纹,内饰贴花折枝花卉纹;身贴折枝菊、梅各一支;底部饰贴花变形莲瓣纹。外底书青花楷书“大明年造”四字双行款。
出土于寮步钟松雪家族墓
据市博物馆副馆长张龙介绍,2003年2月,寮步镇在进行工业园区建设时,在上屯村响堂岭发现一处明代家族墓葬群(共8座),经全面发掘和清理,出土了陶器、瓷器、金器、银器、锡器、木器、铜钱和石墓志等文物60多件,其中就包括这对稀世梅瓶。
张龙透露,2015年,市博物馆还专门举办了“中国元明时期白釉瓷器学术研讨会”及“冰肌玉骨——景德镇历代白瓷珍品展”,邀请全国陶瓷专家齐聚一堂,对这对白釉贴花折枝花纹梅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镇馆之宝”的“待遇”可见一斑。
墓主是东莞明弘治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左参政钟渤之父钟松雪及后代。钟松雪为寮步横坑人,生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卒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死后被赐封征仕郎刑科给事中。
寮步横坑的钟氏祠堂,由钟渤于明嘉靖年间修建。
十分罕见的白釉贴花工艺
市博物馆的白釉贴花折枝花纹梅瓶,为何能成为“镇馆之宝”?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杨晓东给出的答案是制作工艺——白釉贴花工艺。
因白釉贴花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比较高,而且又颇有几分费力不讨好——当时不是特别受欢迎,所以采用这种生产工艺的陶瓷制品很少,很快就绝迹了。
“这对梅瓶制作工艺非常精细,讲究,不管是整体布局,还是协调性、流畅性,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杨晓东说,白釉贴花工艺,无论是贴花还是上釉都非常费工夫,一般采用这种工艺的陶瓷做工很粗犷,而这对梅瓶却做得很精细,非常精美,十分罕见。
相关链接
东莞市博物馆是东莞市属唯一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全市文物数量最多、品种最丰、质量最高的收藏机构。现有藏品1480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083件(套)。代表性藏品包括西汉木椁墓、南汉镇像塔(石经幢)、元代资福寺大铜钟、明代白釉贴花梅瓶、居廉居巢画作及故宫调拨文物等。
新闻推荐
龙舟制作传承者冯沛朝: 传承龙舟制作技艺亏本也要做研发制作缩小版龙舟供不应求
龙舟制作传承者冯沛朝东莞时报记者付碧强摄在中堂,龙舟也被人们称呼为“怀女船”。这是当地人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