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斌:公益早已融入我的生活和工作创办了东莞市爱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目前队员已近3000人
[摘要]创办了东莞市爱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目前队员已近3000人
董斌每年都会组织志愿者到贫困山区开展助学济困活动。受访者供图
记录人生百态
董斌
50岁,2008年创办了东莞市爱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主要从事照看孤寡老人、助残、助孤、助学等公益活动,目前队员已近3000人。此外,还牵头成立了东莞市首支民间水上救援队。曾多次获得中国红十字会、中国铁道部、广东省、东莞市的五星级志愿者荣誉,也获得过“东莞好人”称号。
对一座城市有感情,人们常会说:愿择一城终老。
辽宁人董斌对东莞的感情也是如此。50岁的他,选择回报这座城市的方式有点不一样:以公益心行慈善路。十余年来,他一直奔跑在这条路上,从未停歇。他曾多次获得中国红十字会、中国铁道部、广东省、东莞市的五星级志愿者荣誉,也获得过“东莞好人”称号。他一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公益行列,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这座城市更加温暖。2008年,董斌创办了东莞市爱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主要从事照看孤寡老人、助残、助孤、助学等公益活动,参加过多地自然灾害的救援及后勤保障工作,每年还会到全国多个贫困山区开展助学济困活动,目前队员已近3000人。此外,董斌还牵头成立了东莞市首支民间水上救援队。
“随手公益,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雨后的下午,东莞黄江大道上车水马龙。董斌创办的合福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里,多袋衣物被静静地放置在一旁。聊起公益、事业和生活,董斌说,很难将它们区分得开。“公益早已融入了我的生活;在我的工作中,公益也无处不在。”
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前一天,董斌忙得像个陀螺。早上8点出门,晚上10点才回到家。探望孤儿,为福利院的孩子们送温暖,还要跟黄江镇残联的工作人员去物色某个公益项目的合适场地。
这样的忙碌已成常态。接受采访期间,他的电话不时响起。安置在角落的多袋衣物,是电话里沟通的主角。“那些都是童装,是东莞爱心企业捐赠的。他们知道我有对接的资源,希望我帮忙送到边远山区合适的孩子手中”,董斌几乎没有拒绝过。对方有这份爱心,他觉得很难得,哪怕每次寄往山区的邮费都要花费1000多元,他也是独自承担。
“公益,不一定说是要做得轰轰烈烈;随手公益,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董斌认为,从身边事做起,人人都是公益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播下公益种子,从一人变成三千人
董斌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来自辽宁的董斌,今年已经50岁。1993年,他来到东莞,进入高埗一家大型企业任职。2004年,他开始独立创业;而种下公益种子的时间则在2003年。
当年,董斌无意中看到央视一档节目报道了一个脑瘫儿童。他“冒昧”地打电话到央视,找到了当时报道的记者:“我能帮孩子做些什么?”对方说,孩子正在办理入院接受治理,缺住院费约3000元。董斌当时的工资不高,月薪大概2000元。但他二话不说,就向那个孩子捐了3000元。
自此,他开始踏上公益之路。2008年,董斌创办了东莞市爱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主要从事照看孤寡老人、助残、助孤、助学等公益活动,还参加过四川汶川与雅安、青海玉树、甘肃定西、云南鲁甸、台湾等地自然灾害的救援及后勤保障等工作。
截至目前,东莞市爱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共拥有8大部门,注册队员已近3000人。每年队员都会去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湖南蓝山、青海化隆、广东韶关乐昌、清远连州、郁南等地山区开展助学济困活动。
牵头成立东莞首支民间水上救援队
董斌曾参与甘肃定西地震等多次灾区救援工作,云南也是东莞市爱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的助学点之一。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爱心启航”决定前去救援,董斌刚发出通知,便有近30名志愿者报名。
对东莞志愿者而言,自然灾害介入方面仍是一块“短板”。董斌和爱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想让更多志愿者学会救灾技能。“如果没学好,就贸然去灾区,很有可能连自己都保护不好”,董斌说。
2013年,在董斌的推动下,东莞市首支民间水上救援队正式成立。“推动民间水上救援队的建立,主要是考虑到东莞是水乡,有必要进一步补强水上救险的专业队伍,加强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水上知识的宣传、救护培训。”董斌说,东莞外来人口比较多,每年夏季都会出现孩童溺亡的惨痛教训。
民间水上救援队成立之后,许多退役的游泳教练加入其中,前往各中小学校教孩子们游泳技能。此外,还安排救援队成员前往台湾学习水上救援本领,增强东莞的水上救援力量。目前,该民间水上救援队已经归由东莞市红十字会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爱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还为志愿者讲师团开展了应急救护培训,并将他们分派到全市各个镇街、学校,在小学生群体中进行推广。
因为他,受助者成了施助者
2011年的盛夏,一名来自青海的回族女子打电话到东莞红十字会求助,说她老公在大朗骑摩托车出了车祸,不知怎么办。因为双方在语言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找到董斌,因为他经常去青海助学,跟藏族、回族的同胞有过沟通。
董斌二话不说,从黄江赶往大朗医院。赶到医院了解情况后,给予青海夫妇及时帮助。交通故事的处理流程顺畅,伤者一个月后正常出院。这段经历也让双方结下了缘分,董斌和团队后来再去青海助学时,都能得到夫妻俩的热情招待。
夫妻俩现在又回到了东莞开饮食店,并跟着董斌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行走在公益慈善的路上。在自己的影响下,受助者成了施助者,这让董斌十分欣慰。
“做公益,热情很重要。但光有热情不够,还得学会做公益的技能。”董斌举例说,志愿者经常会去探望老人、小孩,但一些老人体弱多病,推着他们坐轮椅去晒太阳,不能直面阳光,应该让背面先晒,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这些小细节,也是董斌在长期公益行动中积累下来的经验。
策划:南都记者李平严铧统筹:南都记者严铧田玲玲采写:南都记者莫晓东
新闻推荐
潘维潘维潘维是一家外卖配送平台的“骑手”。三年前他大学毕业,有过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生活中的潘维是一名Hip-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