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载老校开兴学之风琅琅书声至今在耳边 塘厦石潭埔率先建起东莞最早的一批现代村办学校,崇文重教之风一脉相承
走进塘厦石潭埔大江源小学,校园中一座沧桑的老建筑映入眼帘——“江源小学校”旧校舍安静地矗立着,一旁现代化校舍中传来琅琅书声。
“92年了,经历过战争风雨,这里一直用作学校,几次扩建中,旧校舍依然留存至今。”石潭埔党工委书记黄子敬对“江源小学校”有着特殊的感情,这座学校由他爷爷黄亮辉建于1927年,他曾在这里度过小学时光,这里也是很多老一辈石潭埔人的回忆和乡愁。
这座92岁的老校,1928年正式建成,1930年开学,是当时东莞县最早注册立案的现代村办学校之一,对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结束了石潭埔私塾教学史,孕育了一大批人才,开启了石潭埔的重教兴学之风,传承至今。
从奖励社区优秀学子(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到补助社区高中学子学费、高中初中学子交通费,再到为社区学子开办免费暑期辅导班……崇文重教之风仍在石潭埔薪火相传。
九旬“老校”传教育薪火
矗立近百年的“江源小学校”旧校舍将迎来新生,塘厦镇和石潭埔正紧锣密鼓谋划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这座老学校重新修缮利用。
这里承载了石潭埔几代人的校园记忆和乡愁,也是见证和传承石潭埔崇文重教之风的载体。
占地250平方米,楼高两层,每层三间课室——这就是1927年由石潭埔村民黄亮辉创办的“江源小学校”。黄亮辉不但出资兴建校舍,还亲力亲为参与小学的建设与管理,1930年正式开学后,他亲自担任校长,管理日常小学事务,鼓励周边学子前来读书,对学生实行免费教育。
“当时村里只有私塾,孩子没有正规的学校上学,爷爷就建了这所学校。”在黄子敬看来,“江源小学校”是石潭埔开启兴学之风的标志。
据介绍,江源小学校是石潭埔村第一间正规学校,建成办学后,村里私塾逐步解体,清溪、凤岗等周边镇区的村民学子慕名前来受教,还孕育了黄克、叶刚明、黄布、鲁锋(刘李培)、黄锡良、黄万顺等一批抗战英雄。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江源小学转为公办并扩建,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才辈出。
让黄子敬最自豪的是,经历战争风雨、扩建、改建,这里至今仍是学校,仍传承着教育薪火——1943年,日军占领石潭埔时,曾一度烧毁校舍,1945年,江源小学得以重修,保留原面貌。直至上世纪80年代,新江源校舍落成,小学原校舍年久失修,正式停用,但外墙原貌至今仍保留,矗立在石潭埔大江源小学内,静待修缮利用。
几十年来,旧校舍附近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让琅琅书声一直传响。
新时代弘扬崇文重教之风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这所“老校”,石潭埔人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回忆,80后黄建荣也曾在这里上小学,“爸爸和爷爷常跟我说旧学校上学的事,上世纪90年代我就在旁边的新校舍上学,条件越来越好。”
记者了解到,2003年塘厦镇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后,石潭埔和莲湖、横塘三个村联合办学并设校舍于莲湖的塘厦第一小学,考虑到江源小学的重要意义,村民强烈要求保留江源小学,村委会用资金购回江源小学物业,依然保留其作为学校,转为民办制,改名为“大江源小学”。
石潭埔几代村民对江源小学的深厚感情,源于这所学校承载了他们的乡愁回忆,也源于学校蕴含的文化教育基因、涵育的兴学重教之风已深植心中并发扬光大。
黄子敬告诉记者,多年来,社区每年都会拨付一笔经费用于奖励社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优秀学子,激励学子发奋学习,营造读书成才良好氛围。与此同时,社区对高中学子实行1000元/学期的学费补助、高中初中学子实行500元/学期校车补助,小学学子有免费校车接送等。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暑假,社区都会开办辅导班,邀请社区大学生给小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希望小学生们以哥哥姐姐为榜样,努力学习,营造好氛围,传承好学奋进精神。”黄子敬说。
新闻推荐
东莞时报讯2019年第二期“一起查餐厅”将于今天上午10点正式开始,“一起查餐厅”由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东莞报业传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