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多方资源、集聚创新要素、提供精准服务 中集智谷 助力东莞崛起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南方日报 2019-05-16 06:37

依托中集集团强大制造业实力及松山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中集智谷将迎来更高品质的发展。图为中集智谷园区实景。受访者供图

中集智谷秉承“生态办公、绿色生活”理念,为科研人员打造自由开放、舒适惬意的办公休闲交流空间。受访者供图

俯瞰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贯穿而过。其中的核心节点之一松山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东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在松山湖南部片区的环湖路上,通信行业巨头华为打造的生产研发基地华为终端总部颇为壮观,与之相望的,是由世界领先的物流和能源装备巨擘——中国百强企业中集集团斥资180亿元在莞打造的四大产业基地之一的中集智谷产业园。

在珠三角城市群中,东莞具备位居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轴线的地缘优势、产业体系的配套优势、综合成本的洼地优势、反应灵敏的开放优势、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及具有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优势。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表示,将突出强化国际制造名城的基础优势,进一步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东莞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过程中,中集智谷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中集智谷园区总规划占地约502亩,规划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其中产业园区建筑面积逾30万平方米,配套人才房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项目计划总投资约60亿元。园区重点引进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高端科技产业集群。园区全部建成运营后,预计实现入园企业超过500家,年产值200亿元,年税收贡献4亿元,引进高端人才1.5万名。

2017年,中集智谷园区成功入选了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科技创新项目库,并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以及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随着园区发展,必将带动人才、产业、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未来,中集智谷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标杆,进一步助力东莞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撰文:宋文博

创新力量

对接全球资源汇聚创新合力

作为国际制造业基地,东莞被深圳、香港、澳门、广州四大国际都市环绕,位居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轴线,优越的地缘优势为东莞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中集智谷董事总经理陈平表示,中集智谷依托中集集团强大制造业实力及全球资源支撑,定位打造成为创新要素聚合标杆园区,引进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推动东莞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双方定位高度吻合。

总部位于深圳的中集集团,是一家为全球市场服务的多元化跨国产业集团,在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拥有300余家成员企业及3家上市公司,客户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5万优秀的中集员工,创造了约934.98亿元的销售业绩,净利润约33.8亿元。中集集团所集合的强大产业资源和优势,无疑将为东莞的创新要素聚集和中集智谷的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集智谷依托中集集团强大的全球资源,其在国际合作方面已经初见成效。2017年以来,大力推进与国外机构的深度合作。借助中集集团在英国、法国、加拿大成立的中英、中法、中加等海外创新平台,为园区乃至东莞企业嫁接全球创新技术及资源,推动园区发展加速迈向国际化。

随着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迈开步伐,松山湖作为国家高新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同时也是东莞参与区域竞争的战略支撑之一。

松山湖高新区总规划控制面积103平方公里,拥有8平方公里的湖面、6.5平方公里的湿地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绿化覆盖率超过60%。以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目标,高新区建立了以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器人、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4+1”产业体系,成功引进华为终端、中集、易事特、生益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在资深业内人士看来,位于松山湖南部的中集智谷,与华为终端总部共同构成属于松山湖高新产业“中(集)华(为)板块”。随着松山湖华为终端总部等龙头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莞深之间的创新要素流动将全面加速,“中华板块”也将吸引更多优质创新项目和团队落户,成为莞深创新融合的探路先锋。

在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方面,未来东莞将发挥产业优势,加强与广深港澳等核心城市的合作互补,进一步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机构、创新企业和人才,以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为核心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加快向国家创新型城市迈进。

东莞市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提出建设面积达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从区位看,中子科学城地处松山湖南部片区与大朗镇交界处,与目前深圳规划建设的光明科学城直线距离仅7公里。两大科学城连同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合作,将充分发挥香港、深圳、东莞三地优势,增强重大科学设施集聚协同效应,有利于催生一批颠覆性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企业。目前,广东正向国家申请支持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区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交通方面,松山湖将加速推进东莞中子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快速通道建设。包括东莞中子科学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通道和深圳13号线北延两个建设项目。今后,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之间将有快速直达通道,进一步加速两地科技元素联通。

以中子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为代表的世界领先战略性科创中心落户于东莞与深圳,为两地带来了高端科学家与科技人才,增加了两地的高端学术交流频率。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仅松山湖就拥有各类人才8万多名,其中院士19名,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62名,市特色人才139名。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院士曾预言,“若干年后,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会是意外。”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装置和平台的建设推进,正在加速汇聚创新合力,形成一条孕育世界级创新成果的新链条。

这一系列重大利好,也为同处于松山湖南部片区,集聚高端科技产业集群的中集智谷产业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未来,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历史机遇助推下,中集智谷将依托中集集团强大制造业实力以及松山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迎来更高品质的发展。

创新引擎

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领航区

东莞市今年政府“一号文”确定将拓展与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作为东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任务,坚持以集约为前提,以效益为导向,以产业为核心,以赋能为保障,全方位拓展与优化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有效提升对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的集聚能力与承接水平。

中集产城充分利用中集集团在资金、品牌、产业协同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积极投身于产业园区的开发与运营,以产城融合为主导,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坚持以“产业兴城、产城兴邦”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成为产城发展专家,2016—2018年度连续三年荣获“中国产业园区运营商30强”殊荣。

中集智谷作为中集产城布局松山湖的首个产业园项目,拥有中集与生俱来的“产业基因”,通过整合东莞上下游产业资源形成合力,主动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而这正是中集智谷作为“产业人做的产业园”的独特优势所在。同时,它还肩负着践行中集集团产业协同发展以及打造中集产城标杆园区的重大使命。

国内大多数的园区都在做生态圈,什么样的“创新生态圈”才是产业园区真正的标杆?陈平介绍,中集智谷着重在园区里打造空间生态、孵化加速生态、产业链生态三大生态。

中集智谷打造集生态办公、休闲配套及人才安居于一体的空间生态,提供企业从苗圃到加速,从研发到生产所需的物理空间,园区规划有企业定制总部以及一企一栋和创智空间。

对于初创型企业,园区构建完善的孵化体系帮助其成长。自园区运营以来,园区先后获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及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最近,中集在深圳前海设立了集创星空孵化器,主要对接香港、澳门团队,在深圳做初创团队的孵化,陈平称之为“深圳孵化、东莞加速”。

在园区规划上,中集智谷秉承“生态办公、绿色生活”的设计理念,依托松山湖国家级高新区及4A级风景区的“双生态”环境,构筑全系产品形态,打造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态环保、低碳健康产业园区,为企业科研人员提供自由开放、舒适惬意的办公休闲交流空间。园区的产业研发办公建筑面积逾33万平方米,配套住宅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集生态办公、休闲配套、人才安居于一体,产品规划有定制总部、中小企业独栋总部、多/中高层研发大厦、配套住宅及商业配套。

对于入园企业发展而言,无论从交通区位环境、政策洼地效应还是创新要素集聚等方面,都将在中集智谷得到良好的基础条件及发展机遇,这里是珠三角尤其是莞深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理想之地。

目前,中集智谷产业园一、二期已投入使用,共招商签约超200家高科技企业,三期正在招商中。随着片区产业配套不断完善,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也逐渐显现,越来越多优质的高新企业及项目纷纷落户。

创新方式

以产业带动创业,以服务支持创新

区别于传统产业园区,中集智谷为企业提供集产业链整合、生产性服务、商务生活设施和创新文化为一体的全方位产业生态环境和创新氛围,同时,通过聚集效应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以此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城市价值提升。

在整合产业链条方面,中集智谷倾心经营。陈平介绍,中集会对每个产业的产业链进行研判细分,在每个细分领域找领军企业,比如,电子信息行业产业链在中集智谷已经基本形成,这个产业链十几个细分行业里面的代表性企业,园区里面都有一家。目前园区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行业及新材料、新能源行业的产业链集群。

优异成果得益于中集智谷坚持“以产业带动创业,以服务支持创新”为服务理念。依托中集集团在资金、品牌、技术、金融及全球客户资源的强大优势,中集智谷园区打造“一个平台,两个体系,六大中心,九大能力”的产业空间生态和运营服务生态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产业园区、入园企业及员工需求,构建以“六大中心”支撑的全方位解决需求创新服务平台,形成强大的产业集聚能力和具有中集特色的产业服务生态体系,努力培育“九大核心能力”,为园区、企业及员工提供家庭式的精准服务。

不仅如此,中集智谷还无缝对接“中集集团百人创业计划”。自2018年“中集集团百人创业计划”实施以来,为园区入园企业及项目提供一个产业资源、资金对接平台。其中入园企业代表——广东绿谷净化设备有限公司“大马力发动机废气治理”项目成功入选中集集团首期百人创业计划加速营,为项目的飞速发展保驾护航。成功出营后,中集集团将对项目进行产业资源及资金资源的对接,最高可获一个亿的投资。

有了优势的产业资源,一个产业园区的成功,还有赖于运营服务能力。陈平认为,产业园区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它的运营服务能力。在从事多年的园区运营工作经验中,他深知,唯有不断地创新服务体系才能帮助中集智谷保持竞争优势。于是,园区提出建立“不再需要等企业开口,主动把服务做到企业的心坎上”的服务目标。通过政务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园区管家服务体系及智慧物业服务体系八大运营服务体系,给企业提供真正的资源支持和“专家+管家”式的服务保障。

优质的运营服务让园区结出累累硕果。2016年至2017年中集智谷先后荣获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两个“国字号”殊荣,在企业孵化、产业集聚方面获得国家层面认可。此外,2016年至2018年,中集智谷连续三年总冠名“赢在东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积极助力东莞创新创业的事业发展,并于2017年7月20日荣获“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荣誉称号。2019年,是中集智谷的运营年。园区将会重点针对已经入驻企业进行服务,让企业获得更好、更实际的价值。

创新标杆

合力打造高端科技产业集群

强大产业资源和优势,无疑给中集智谷产业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中集智谷内部协同下的产业导入优势格外明显。中集集团内部板块的龙头企业率先导入,如:中集集装箱、中集智能、中集新材料、中集多式联运等,通过以“龙头驱动—产业链导入—产业集聚”的模式,吸引了中集集团创新业务以及上下游企业进驻,聚合中集强大的产业资源集群效应。

截至2018年底,中集智谷园区共招商签约超200家高科技企业,包括中集集装箱总部、顺丰科技、电连技术、中集智能、中集新材料、松湖机械、宏锦金属、利和兴、爱宝达科技、迈威科技、合通科技、金润和、威科达、维度科技等大批优质企业。入园企业(含母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达60家,主板上市公司4家、新三板企业3家、上市后备企业4家、拟挂牌新三板企业2家,共拥有专利1200多项。其中,顺丰科技、电联技术等都是所在行业的龙头。

顺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隶属于顺丰速运集团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具备“深圳市重点软件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该企业专注于物流行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顺丰速运集团的定向IT服务商。顺丰科技拥有超过2000人的IT专业技术队伍,自主研发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40多项。

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2006年8月26日,已于2017年7月31日正式挂牌上市,是一家集开发设计、制造、营销为一体的专业电子连接器制造企业。凭借雄厚的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电连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连接器行业中,正逐步拓展市场并确立自己的稳固地位。

产业集群,并不是企业的简单聚合,而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制造业集群。

日前,东莞召开全市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亮出了成绩单。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6.68亿元,同比增长7%;三大手机企业合计实现增加值197.5亿元,增长50%,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3.5%;工业投资增长37.6%,占比提升至33%;工业技改完成投资大幅增长79.1%……东莞现代化产业主导地位明显,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分别达到了53.8%和40.3%.

面向高质量发展,东莞产业集群也进入多维度、深层次、高水平发展阶段。一直以来,中集智谷聚焦电子信息以及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产业,不断引育总部企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中集智谷园区将继续以“创新”驱动,以“技术”引领,以优质的运营服务,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在空间内的有效集聚,汇聚多方合力打造高端科技产业集群,将园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标杆,助力“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新时代。

新闻推荐

增创人力资源红利,打造“技能人才之都” 东莞市人社局 为“品质东莞”提供人才力量

东莞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图为东莞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竞赛现场。龚名扬摄当前,东莞正处于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