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治水、开门治水、智慧治水,华阳湖水质恢复引来八方游客 东莞探索地方特色治水样本
过去污染严重的麻涌华阳湖,经过数年整治,成为东莞旅游一张亮丽名片。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
四月东莞,草长莺飞,花香四溢。临近广州的麻涌华阳湖,更是风景秀丽。看着微波荡漾的湖面,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肖嘉裕大叔感慨万千——多年前他还在这里种香蕉为生,辛辛苦苦一年赚不到两万块钱,现在他已经从蕉农变身为国家湿地公园的游船驾驶员,每月数千元工资,同时还在村里按时享有分红。
肖嘉裕将收入和职业的变化归因于环境的变化。他回忆说,以前的华阳湖,水是臭的,土是黑的,别说游客了,本地村民都掩鼻而过。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整治,华阳湖水质从劣Ⅴ类恢复到Ⅲ至Ⅳ类,空气优良率从2013年的52.3%提升到2018年的85.3%。如今,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来到新建的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游玩,直接带动华阳湖周边的几个村从工农业混合经济跃升为旅游经济。
华阳湖是东莞治水的一个缩影。在东莞治水攻坚战全面深入推进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河流、湖泊和池塘,正在努力从昔日的华阳湖演变为现在的华阳湖。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文明因水而兴,人民依水而居。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东莞全市水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情况。在全国推行河长制的大背景下,2017年以来,东莞将治水工作由线扩大到面,并逐步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长效治水、开门治水和智慧治水的样本。
行百里者半九十,东莞治水仍需久久为功、持续用力,众多河流湖泊离水清、河畅、岸绿和景美还有较大距离。但回顾历程、分析得失、探讨经验很有必要。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深入采访,走河堤,察水质,访百姓,问河长,看进度,提问题,求解法,试图发掘东莞治水中蕴含的制度性、科技性、机制性、创新性元素。
南方日报记者程癸键卢真伟
特色1
长效治水
关键词:首问河长压实责任明察暗访
时间回溯到2018年12月26日上午,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全市河长工作视频会议先后召开,可谓是紧锣密鼓。公务繁忙的市委书记和市长均参加了这两次会议,更是凸显了对治水的高度重视和强烈紧迫感。
在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梁维东担任茅洲河市级第一河长,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担任石马河市级第一河长。这标志着梁维东和肖亚非正式领衔茅洲河、石马河的污染治理。
早在2017年底,东莞全市669条河流、187个湖库共设置各级河长918名,实现了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全覆盖。东莞高度重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持续高位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梁维东担任市第一总河长、茅洲河市级第一河长,肖亚非任市总河长、石马河市级第一河长,副市长喻丽君任市副总河长兼市河长办主任。
2019年新年第一天,作为茅洲河市级第一河长,梁维东来到长安镇,前往茅洲河流域的三八河、新民排渠以及茅洲河试验段,了解水体黑臭整治、沿河截污管网建设、河涌周边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等工作进展情况,现场商讨解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难题。
2月12日,作为石马河市级第一河长,肖亚非赶赴塘厦镇调研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肖亚非来到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施工现场,详细了解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施工工序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并查看城中村居民楼生活污水排放设施,听取塘厦镇和施工单位对雨污分流管网工程建设进展汇报。
东莞市领导关注和重视,最终落脚点是建立东莞治水的长效机制。“一事当前,首先问责河长!”梁维东强调,要将重点放在执行力上,严肃问责,健全激励机制,一级一级抓好落实。肖亚非要求,各级河长不能当“冠名”河长,要迅速行动,真抓实干、攻坚克难,要建立各级河长责任体系,强化基层河长巡河工作,推动河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转变。
东莞市河长办采用明督与暗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镇街(园区)进行督导,按照“一园区、镇街一清单”的方式,形成督查报告,并对症下药提出整改意见。全市着力推动河长治河见行动,河长制工作从“见河长”到“见行动”,最终实现“见成效”的转变。
在2019年,东莞提出要提高部门工作联动,加大监督考核力度,进一步压实河长责任,督促各级河长把河长责任与分管工作同等对待、狠抓落实。为此,东莞将在2019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河湖巡查队,委托第三方对全市669条河流、122座水库的水面保洁、水质等涉河湖问题进行明察暗访,通过实地巡查加大对河长履职的督导力度。
特色2
开门治水
关键词:哨兵大家谈
“污水都去哪了?”
“我们该如何参与到河湖治理中?”
“茶山的污水处理情况怎样?”
“投入了这么多,怎么还那么多臭水沟?”
4月12日,东莞市茶山镇东洲渠旁的空地上,上百位市民围着在场的专家和干部,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这是东莞市每月一度的“河湖治理大家谈”论坛活动的现场。2018年9月,东莞启动“河湖治理大家谈”论坛活动。“我也期待,守好莞邑大地一江碧水始终是大家不变的初心。只有人人都成为河湖守望者,才能让东莞的天更蓝、水更绿,让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在首场论坛活动上,喻丽君表示,举办“河湖治理大家谈”论坛活动,就是希望借力各位治水专家的“最强大脑”,让各级河长、民间河长、志愿者以及广大热心群众能互相学习交流,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更好地推动河湖治理保护工作。
“河湖治理大家谈”论坛活动先后走进东莞东城、长安、塘厦、桥头、莞城、松山湖、麻涌和茶山等镇街,全面推进河长制也赢得越来越多市民的支持。
松山湖副总河长、松山湖管委会总经济师吴敬军用一个数据反映出这一巨大转变。他说,松山湖在2018年积极招募民间河长、河道警长等基层管护人员,组建护河志愿队,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员工和小区居民参与河湖治理队伍。一年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松山湖共清理河道、水面、岸边等区域垃圾2400吨,为推进河湖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河湖治理大家谈”论坛活动是东莞探索开门治河的一个特色品牌,另一个特色品牌是“民间河长”。
2018年5月,东莞在全城公开招募“民间河长”,旨在更好地配合和支持“官方河长”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凝聚全社会治水合力。“民间河长”作为社会各界代表义务参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江河湖库管理,主要负责河道的河岸、河面、河流整洁等情况的监督举报,对相关治水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进行监督落实。
“民间河长”的报名按照自愿、就近原则。东莞市河长办明确要求,“民间河长”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做好河道巡查记录,原则上每月巡河不少于2次,使“河道监督”常态化。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治水之策,为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
“民间河长”招募令发出后,响应者众。2018年8月,经过前期的招募、筛选、审查等一系列工作,东莞市河长办共选拔出20名市级“民间河长”。经过紧张又严格的培训后,这20名市级“民间河长”正式走马上任。
在各镇街,“民间河长”的报名响应者更是络绎不绝。“这是我们镇的河流,每个市民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保护好每一条河流,我希望尽自己的一点能力,让河流变得更加干净。”成功应聘成为厚街镇“民间河长”的市民陈培均一席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现在,他每天都会抽时间巡查自己所负责的黑水陂河珊美段的水质情况,发现问题便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前来处理。
“先看河面有没有漂浮物,沿线是否有垃圾,再一项项查看河岸的设施是否齐全,然后看有没有污水排入河流……”在道滘镇,“民间河长”朱澜用双脚丈量着自己的责任心。他负责的细氹河和思贤河总长3.3公里,每周至少巡查一次,每次用时至少3.5小时。
截至2018年底,东莞全市共招募444位“民间河长”。他们不辞辛劳,不求回报,坚持不懈,已经成为东莞治水的一线“哨兵”。
特色3
智慧治水
关键词:APP互联网+无人机
“水质正常,细氹河大氹对岸沿线有近十米的建筑垃圾。”“民间河长”朱澜站在东莞市道滘镇的细氹河岸边,打开广东“智慧河长”APP,将手机拍下建筑垃圾的画面,上传到道滘镇民间河长微信交流群,并写下了当天的巡河日志。这是“民间河长”们巡河的日常,他们不只是用双脚在巡河,早已经带上了先进且实用的软件。
创新工作模式,全力推进“互联网+河长制”,这是东莞治水的又一大特色探索。东莞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东莞全力推进“互联网+河长制”,已经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第一,建立市河长制湖长制专题网站,打造线上治河阵地,聚焦东莞河长治河措施、成效,营造全社会关注的强有力的舆论氛围;第二,深入开展全市河长制信息系统培训,让全市各级河长和“民间河长”会用、善用在线软件;第三,开发建设东莞河长制企业微信和公众号平台。
在推进河长制过程中,东莞各镇街创新模式提升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广东智慧河长”移动平台、微信二维码、无人机等“互联网+”手段。
清溪镇河长办积极创新巡河机制,引进无人机巡河,借“眼”治水,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立体交叉结合,对清溪镇内水域利用无人机进行巡河。以往,河长巡河主要依靠步行查看的方式,为日常巡查带来一定难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盲区和死角。无人机犹如一只“天眼”,可从更高的视野、全方位洞察各个河道的情况,可实时查看河道情况和水质变化情况。清溪镇河长办负责人表示,通过无人机巡河,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分门别类报送相关部门,有利于推动部门联动机制作用发挥,为综合治水,实现“水岸同治、水清岸美”奠定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王浩将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核心理念概括为8个维度,第七个维度是“水管理”,即智慧水务、智慧流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进行精细化管理。从东莞目前的智慧治水探索来看,虽然只是在智慧水务、智慧流域刚刚起步,但是实实在在的成效可期。
■样本
河长工作成绩全市第一
麻涌有啥秘诀?
日前,由广东省林业局指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2019年“广东十大绿美森林小镇”评选活动中,麻涌被评为“广东十大绿美森林小镇”。
4月7日,东莞市河长办通报了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2018年度考评结果,麻涌、凤岗、道滘、石龙获评优秀等级。其中麻涌成绩突出,位列全市第一。
从几年前的环境污染严重,到近年来成为治水标兵,麻涌的河长工作和治水措施,到底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
去年累计巡河1151次
“天空晴朗,淡黄色的夕阳照着田野,照着香蕉林,照着纵横交错的小河道。”这是农耕时代水乡麻涌生活场景中的寻常一幕,也是著名作家陈残云的代表作《香飘四季》里的开头。
“环境整治以前,华阳湖附近的居民晚上睡觉有时候都会被臭味熏得睡不着,要拿湿毛巾捂住口鼻。”今年74岁的麻三村村民袁浩林在说起华阳湖改造前的景象时如是说。20世纪90年代因发展造纸、洗水、漂染、电镀等工业,大量的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河涌,导致镇内河涌淤塞、发臭、发黑,水环境治理形势非常严峻。
麻涌治水难度极大。全镇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35公里的海岸线,大小河涌116条,总长度121公里。麻涌镇通过全面推行河长制,压实各级河长的治水责任,构建全方位管水护水体系。
麻涌由镇委书记黄桥法担任第一总河长,镇委副书记、镇长谭叙棉担任总河长,带头巡河,牵头解决问题。全镇17个水系全部由镇班子成员担任镇级河长,各村书记担任村级河长,设立20名民间河长、28名护河志愿者,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全镇水域面源保洁。2018年,麻涌镇村两级河长巡河累计1151次,对发现的问题100%完成整改。
接下来,麻涌镇将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坚持以水为魂,统筹生态、安全、舒适、特色、综合效益等五大碧道设计要素,用系统思维共治共建,全力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碧道,切实抓好水资源管理,努力打造“生态品质麻涌”。
着力搭建长效机制
治水不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持续性工程。麻涌制定《麻涌镇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及出台河长会议制度、河长巡河制度、工作督查制度、河长助理制度及信息报送制度等五项配套制度。同时,严格落实追责制度,对未落实河长制工作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此外,麻涌积极开展“数据大脑”河长制建设工作,将管理、考核、决策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并选取河西片区为示范片区,探索水动力调控与水质改善新方向,建立水动力模型,探索最优的水系连通和群闸联控方案,提出改善河涌水动力水环境的总体方案。
麻涌还以源头管控为重点,着力减少污染的效果也颇为明显。另外,麻涌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全镇水域面源保洁,每月10日举行“河湖保洁日”活动,麻涌镇5个考核断面水质顺利通过省、市考核。
此外,麻涌在“治”上下功夫。选取新基、东太、大步水系,作为东莞市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共整治河道长度20.29公里;开展河道管理范围内砂场清理专项行动,清理15个非法砂石堆场,完成规划设置砂场经营权竞投2个。
到2020年实现一系列“小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麻涌环境的提升,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麻涌全力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为中心,以点带面,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乃至全镇生态旅游发展,每年吸引数百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和消费,形成了全域旅游的格局。麻涌还成功打造了“华阳湖夜航”、大型灯光音乐喷泉等特色旅游项目,建成水上森林公园、环湖路、特色风情岛等配套设施。华阳湖也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
“我们正是通过华阳湖才知道了麻涌镇,进而选择在麻涌投资。”珠三角汽车博览中心首席运营官李波勇告诉记者,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进驻珠三角汽车博览中心,周边村民的物业租金接连上涨。近年来,麻涌镇先后吸引了京东、云南城投等19个总投资538亿元的优质项目落户。
麻涌镇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治水任重而道远。该镇计划到2020年,努力实现一系列“小目标”。
首先、水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水环境改善更加明显,水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
其次、麻涌全镇年用水总量控制在9813万立方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或以上,对于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断面,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
第三、分批次完成全镇范围截污管网建设,确保有效收集全镇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或以上。
第四,坚决遏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维护河湖生态安全,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
■专家建言
当下城市环境中的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难点和重点,需要过硬的技术手段进行破解。对于东莞等城市来说,治理黑臭水体的技术手段大致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技术是传统的疏通、种草和养鱼,动作大,成本高。第二代技术使用超级细菌吞噬污染物,虽然很高效,但有造成生态失衡的隐患,且成本较高。第三代就是“原位生态修复”技术,这种修复方法以“工具酶”促进水体中原有的数百种微生物大量繁殖,以消耗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这种方式的生态扰动最小,增加了水里的溶解氧,成本也比前两代技术便宜了一个数量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王浩
东莞建设截污管网,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河道溢流污染。建议东莞用系统思维做管网建设规划,尽可能把具备分流条件的管网进行分流,从源头控制污染物进入河道,避免溢流引发两次污染。
——广东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督导专家、给排水高级工程师黄刚
综合整治水环境,就必须解决点源、面源、类源等问题,构建水动力系统,形成治水、补水的有机循环,就样才能让河水活起来,让河湖真正成为市民的乡愁记忆。
——水环境治理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志杰
新闻推荐
她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同时也收获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