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痛点,攻坚难点 东莞教育均衡化改革成效初显
东莞中学初中部的学生在多媒体课室上英语课。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
扩大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实施集团化办学、推进品牌学校和未来学校建设……近年来,东莞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针对教育痛点和难点,推出了系列改革举措。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梁凤鸣坦言:“改革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如果已经存在的门槛跨不过去,或者以此作为不去解决、想办法的理由,那么无法称之为改革。”
东莞教育部门从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大局出发,勇于向机制体制的深层问题寻找解决的路径,针对解决东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不足,结构失衡和品牌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等几大问题,深化基础教育资源优化均衡改革,并且以此作为省改革试点,不断推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王慧
顶层设计
部门联动促进教育扩容提质
万事开头难,起步是关键。东莞是教育大市,2018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为105.31万人,每年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生人数超过7万人。一方面是城市吸引力不断提升,吸引人才驻足发展;另一方面则对东莞的公共配套服务提出了严峻考验。基于这样的背景,东莞积极探索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并且作为全省三个改革市之一,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尤为突出。在当中,如何进行顶层设计,考验着施政者的智慧。
“东莞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编制了《东莞市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专项改革试点方案》(下称“方案”),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呈报省重大民生领域改革专项小组审定。”梁凤鸣说。
《方案》提出,东莞将深入实施公办教育资源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倍增、民办教育质量提升、师资管理队伍体制创新、“互联网+教育”融合发展等五方面改革,力争通过2年时间,让一批改革措施落地生效,新增一批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组建15个教育集团,培育60所品牌学校,增加2万节“慕课”资源,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逐步解决东莞基础教育学位不足、结构失衡和品牌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问题。
如何让优质顶层设计真正落实?以公办教育资源扩充为例,至2020年,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共267所,新增学位17.4万个。尤其是学前教育,全市公办(集体办)幼儿园占比要达到30%,公办(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要达到80%,每个园区、镇(街)至少办有2所镇办公办幼儿园。
“我们将发挥牵头职能,积极主动作为,扎实做好教育扩容提质各项工作的协调、督导、检查、推动工作。”梁凤鸣说,比如在市教育工程指挥部框架内,积极协调解决学校新建扩建工程当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协助加快建设进度;切实履行好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市土地审批委员会成员单位的职责,在城乡规划和土地出让环节,认真审核保障教育用地、落实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等情况;在市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框架内,推动建立学龄人口信息动态收集、定期通报机制,增强学位规划建设的预见性和精准性。
多措并举
形成促进教育优质发展的闭环
扩,是不断扩大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增加教育的普惠面;提,是要提高东莞教育质量和美誉度,使其与“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发展定位紧密吻合,真正形成“品质教育,学在东莞”的社会口碑。
2016年6月,南城街道委托东莞中学管理南城中学,南城中学更名为东莞中学南城学校(下称“南城学校”),成为东莞学校托管改革首个试点,东莞中学教育集团也成为东莞首批教育集团之一。
“无论学校的社会口碑还是教育教学成果,或是教职工队伍积极性,南城学校在各方面已与过去有了较大改观。”东莞中学校长兼南城学校校长黄灿明告诉记者。从社会反馈来看,南城学校摆脱了过去招生困境,很大原因在于家长对南城学校教学质量信心的提升。这也被业界视作集团化办学成效在南城学校开始初步显现的表征之一。
按照东莞教育集团化的制度设计,东莞市教育局重点统筹推进薄弱镇街、优质资源需求强烈区域集团化办学。园区、镇(街道)根据需要自行组建本区域内的教育集团,新建公办学校原则上纳入名校集团统一管理。松山湖片区、城区片区将率先开展试点。各园区、镇(街),市直属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方式,同一段或跨学段组建教育集团,扎实推进全市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
依据计划,今年将组建15个教育集团,积极争取设立集团化办学专项资金,建立教育集团评价机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对已组建教育集团开展评估。到2020年,全市将组建30个以上的教育集团,初步形成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
此外,东莞还在积极推进品牌学校、未来学校建设。今年3月,东莞首批30所品牌学校培育对象正式公布,为期三年的品牌学校培育工程将正式拉开序幕。紧随其后,全国首个未来教育实验区在东莞松山湖揭牌。东莞引智高端,将依托中国教科院的专业优势为东莞市教育改革决策提供理论与科研支持。
品牌学校、未来学校以及集团化办学将成为东莞教育提质工程的重要抓手。以集团化办学托举新建和薄弱学校两极,以品牌学校启发和帮助一批学校增强内驱力,并且以他们作为牵引,带动更多的学校突破发展瓶颈。从而,达到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形成教育优质发展的闭环的目标。
精准帮扶
名师“手把手”引路缩短新教师成长时间
有一种入职关怀,扶上马,送一程,还有一群长期成长的同伴。这种幸福感正是东莞为新入职的公办教师提供的“福利”。
为帮助新教师实现上岗前的“变形”,让他们完成从学生向老师的过渡,提高实操能力,从2018年3月起,东莞开始推行一项专门针对公办学校新教师的培训计划——市财政分别斥资732.68万元、650万元实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下称“规培”)改革。此项改革纳入2018年省委深改委“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专项改革试点”项目内容。
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兵介绍,通过对去年学员的调研,今年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时间将从一年延长到一年半。同时,还将加大新教师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力度,增加十大基本功选修课程,包括游泳、三笔一画、多媒体应用和急救与安全等。
“回忆我们刚走上讲台,从懵懂到游刃有余再到提升,至少经历了六七年的摸爬滚打。”李兵说,实行新教师规培,名师“手把手”引路,大大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时间,体现了政府对新教师切实的关怀,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可持续的交流和互动。尤其是拥有全市60%以上学生的民办学校。多数民办学校办学实力薄弱,要跳出薄弱,首先要赋能教师。东莞率先在全省构建起网上教师协作社群,搭建“慕课”平台,通过“互联网+教育”实现精准帮扶,使公办学校名师资源引领带动薄弱民办学校教师成长。
今年4月底,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公布了2018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名单,全国仅有40个区域入选,东莞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区域。
新闻推荐
她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同时也收获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