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广泛应用于“东莞制造”,并涌现一批行业生力军 东莞企业竞逐新材料“蓝海”
第十一届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博览会日前在东莞闭幕。在媒体对今年加博会的报道中,碳纤维成了一个“高频词”:碳纤维拉杆旅行箱、碳纤维材料制作的“最薄”手表、轻量化碳纤维做车身的电动汽车……以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在东莞的制造和应用已经初具规模。
《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提出,东莞未来将发力五大重点新兴产业领域,新材料名列其中。记者采访发现,新材料产业对各个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助力“东莞制造”品质提升,刷新了外界对“东莞制造”的印象,更是东莞抢占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重要机遇。
新材料助力“东莞制造”品质提升
“这是一款用碳纤维制造而成的拉杆行李箱,具有防弹级坚固耐牢的特质。碳纤维材料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材料,强度是钢的7—9倍,重量只有铝的一半,超轻、超强,空箱可以承重达150公斤以上。”盟大集团董事长李实对记者说。只见他边说边站上旅行箱,在承受一个中等身材成年男子的体重后,拉杆箱未见丝毫变形。除了碳纤维拉杆旅行箱,李实还在加博会上展示了速溶马桶垫,将马桶垫放入水中,竟很快和水融为一体。
业内有句话“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新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当下的东莞而言,正处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很多设备、应用都离不开材料的支撑。
新材料的应用,对于“东莞制造”产品品质的提升显而易见。如得利钟表参展的手表中,一款采用碳纤维制作表盘的手表厚度只有4.75毫米,“这是世界上最薄的手表。”该公司总经理刘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款手表用到的特殊航天碳纤维材质,就是一款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新型纤维材料,具有密度小、质量轻、强度及弹性模量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天火箭的制造中。
而爱高电业(东莞)有限公司在今年加博会上展出的“网红”车——Biomega电动汽车,由于采用了轻量化碳纤维车身,整款车的重量在800千克以下,有望在2021年—2023年实现量产。此外,该公司还展示了Biomega品牌的碳纤维及铝合金电动自行车,看着体积挺大的自行车,一个娇弱的女孩单手就可以拎起,非常轻便。
涌现一批新材料产业生力军
新材料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提升东莞产业整体素质、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去年7月,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正式发布《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东莞未来将发力五大重点新兴产业领域,新材料名列其中。
“东莞其实拥有大量从事新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业,数量足以支撑举办一个单独的材料展。”李实说。记者查阅发现,近年来,东莞在新材料产业上涌现了一批新力量,并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
早在2014年2月26日,由鸿纳(东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建设的全球首条千吨级石墨烯生产线在东莞大朗投产。上市公司宜安科技2010年开始研发液态金属,是行业内极少数实现液态金属产品在消费电子领域商用的供应商之一,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而广东光大集团旗下的东莞市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业生产氮化镓衬底材料的企业,取得了多个国际第一和国内第一的创新科研和产业化成果;同样隶属于光大集团的东莞市中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产品是GaN基LED基板的2-6英寸微米级图形化蓝宝石衬底(PSS)。目前已经成为全球PSS领域的隐形冠军。
“这些新材料科技企业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已经处于优势位置,这也令光大We谷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有了深厚的基础。”光大We谷产业园总经理林建强表示,该产业园已成功引进包括散裂中子源创新中心(东莞高能前沿技术应用产业创新中心)、艾斯迪新材料、石成科技、圣诺新材料、新威环保等近30家相关企业。
产业规模仍有差距,东莞奋起直追
尽管一批东莞企业前仆后继地投身到新材料产业,但统计数据显示,东莞市在新材料产业上的发展规模,与省内广州、深圳仍有较大差距。
据《广州日报》报道,广州是全国首批7个城市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在新材料研发和生产领域走在全国前列。数据显示,去年广州新材料企业就已超过400家。在深圳,新材料产业也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事新材料产业的企业超过3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过500家,全市新材料技术专利超过1万件。
东莞也在奋起直追。记者在去年底举行的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暨第四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上获悉,2017年东莞新材料产业产值约660亿元,企业超过280家。到2025年东莞新材料产业产值的目标是2000亿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此前东莞市启动了中子科学城项目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已正式建成。而早在2016年,国内唯一能生产超精细石墨烯纳米带的研发团队落户东莞,并组建石墨烯研究院;去年,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正式落户东莞,这一切都为东莞市打造新材料创新产业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是广东省委、省政府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选址在松山湖高新区、中子科学城范围内,紧邻散裂中子源、南方同步辐射光源(筹)等大科技装置设施建设,首期投入超过50亿元,已引进了来自中科院物理所、香港城市大学等首批10个创新样板工厂项目科研团队。
新闻推荐
东莞将引进十大战略科学家团队 创新科研团队项目最高可获1亿元资助
■东莞市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等十大战略新兴产业领域,需要科学家团队的智力支持。图为在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