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人文纪录片《传承》全球首播横沥“牛爷” 荧幕讲“牛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骏
横沥“牛爷”相牛误差不超1.5斤
过去去牛墟买牛要找中介,人称“牛经纪”,又叫“牛中”或者“牛棒佬”,他们不仅能看出一头牛的年龄、品种、重量和出肉率,还能根据市场情况平衡交易价格,因此是维持牛市稳定不可或缺的“掌舵人”。
横沥牛行前身为“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清初,迄今有400多年历史,近年不仅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迄今仍是全国著名的活牛交易集散地,年销售牛只超过了15万头。而在这一行当摸爬滚打、现年91岁的张杨锦,身怀“绝技”目测牛只实重误差不超过1.5斤,堪称横沥牛墟最红和最牛的“牛经纪”,并先后荣登广东好人和中国好人榜。
据了解,张杨锦13岁时随父入行,前后整整相牛79载,这位“牛爷”到底有多厉害?相传曾有牛客不相信锦叔对牛只出肉率的判断,当场屠宰了黄牛,结果锦叔的判断与实际出肉率相差不足1斤,最终让对方佩服得五体投地。锦叔经常为身上没带够钱的牛客作担保,最大的一单为30头黄牛、总值约20万元,当然牛客最终也以诚信回报、从未“爽约”。
而《传承》正是以锦叔为拍摄主角,重点记录和展示其过硬的相牛“牛技”,并于“传”与“承”之间娓娓讲述富有温度的故事与情怀。
百年技艺一度面临失传危机
“相牛的要领就是看牛头、牛颈和牛腿。但最重要是有诚信,让买家买得放心,卖家卖得舒心。”张杨锦说,相牛是一门复杂的技艺,易学难精,至少要四五年时间才能出师。
早年间锦叔为了传承百年技艺,软磨硬泡拉女婿陈明稳入行,并将相牛技艺悉数传给他。今年69岁的陈明稳回忆起当年入行过程,坦言“做个牛经纪不容易。”作为相牛技艺的第九代传人,陈明稳下狠功夫学相牛,每天跟着锦叔用指尖感受牛的肉质,用眼睛观察牛的体型,一点点积累经验。“相牛的过程中,估算出肉率是比较难的。刚开始那几年我经常早上帮牛客估算出肉率,凌晨两三点再跟着他们去屠宰场验证结果。”陈明稳说,牛客们都希望通过牛经纪买到出肉率有五成以上的牛只,出肉率高在市场上的收益也就稳高。
如今,从前有经验就能上岗的牛经纪已经变得更规范化了,牛经纪上岗需要考核,通过笔试和实操后才能得到一张“评议员证”,成为牛只交易中介。据统计,现在横沥牛行里的牛经纪最年轻的也已四五十岁,年纪最大的是91岁的锦叔。
这几年锦叔伤透了脑筋,牛行最活跃的时候曾有上百名牛经纪,如今行业式微,只剩下16名牛经纪。“如果再没新人接棒,这项技艺将濒临失传。”
传承接力24岁后生仔乐接棒
“年轻人不愿意来这里,牛行味道重,赚的钱又不多,我们能理解。”横沥牛行经理杨伟华如是告诉记者,他们始终未曾放弃,现在牛行每年举办一次评议员(牛经纪)培训班,招揽新鲜血液,决心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今年24岁的刘栩华(简称华仔)是土生土长的虎门人,经过层层筛选,成为今年培训班里唯一一名学徒。他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牛,平时在田里看到黄牛、水牛会停下来观察它们,也很敬佩锦叔、明叔这些老师傅的相牛技艺和诚信品质。“我决心入行,留住这门技艺。”
一大早,成百上千头黄牛、水牛在牛花园里等待买主,人来人往的牛行是学习相牛最好的课堂。锦叔带着华仔来到牛花园,边用手比画边说:“好的肉牛四肢不能太粗,皮要薄,油脂少,这样出肉率才会高。”平日里客商常找锦叔相牛,十分相信他的眼光,买卖双方爽快完成交易。锦叔则从怀里拿出一个小本子,记录下这次交易,在一旁的华仔则仔细地观察锦叔的每个动作,将其深深地记在脑海里。
“做牛经纪,经验、心理、口才缺一不可。”锦叔告诫华仔。
聚焦绝活向全世界讲述牛经
据了解,《传承》第三季将以10集的内容,深入探索文化遗产的意义,内容涵盖天南地北,从海南疍歌到菊花石雕,由浩门走马至德沙旋木,自横沥相牛到浸泥猛,重在探寻有温度的人物和故事,呈现一门门精巧技艺背后的质朴深情。
“这次的拍摄令我很感动。”《传承》节目导演李尚表示,来之前关注更多的是横沥牛行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然而通过对锦叔的跟踪拍摄,发现横沥牛行长盛不衰,以及赋予这个非遗项目魅力的关键,正是来自一大批像锦叔这样坚持以诚信为本的牛经纪。“他们刚正不阿、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深深打动着我们拍摄组的每一个工作人员,节目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后,相信锦叔的故事会给更多观众传递正能量”。
新闻推荐
东莞轨道交通月惠计次票明日开售 每张售价158元,30天内可乘坐地铁50次;同时还将推出一日票和三日票
地铁优惠票羊城晚报讯记者余宝珠摄影报道:经常搭乘地铁出行的市民注意了,东莞轨道交通推出的月惠计次票(也就是限制搭乘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