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后人藏莞城 千古家训代代传
扫码看朱熹后人在莞生活
数百年宗族,几千里同根。清明时节,东莞市横沥镇半仙山村朱氏的村民们,正在忙碌着祭祖仪式。每年清明、重阳,当地都要举行一次祭祖活动,告慰先灵,祈祷平安。在他们眼中,祭祖不仅是习俗的传承,更是拉近乡里亲情的契机。
据半仙山《朱氏族谱》记载,当地朱姓人士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后人。朱熹的《朱子家训》在半仙山村几乎人人知晓。这篇教导与人为善的古文,如今已成为当地孩童学前读书识字的重要读本。
祭祖叙旧
4月4日清晨,东莞横沥的天空阴沉而肃穆。天刚一亮,横沥中心市场周围的商贸活动已经开始,街面上大小推车穿梭其中,装载着新鲜的肉菜,俨然一片热闹的生活图景。然而,与之相隔一条马路的朱公陵园却是另一幅画面。
陵园面积不足两亩,园内松柏森森,鸣蜩嘒嘒,闹中取静,显得格外幽静、庄严。其墓碑上书:“大明显五世祖考敬斋朱公墓”。这里墓葬着横沥半仙山村朱姓村民共同的祖先。墓碑前供奉烧猪、白鸡,以及各类纸货。上百位老人站立在陵园门口,静待祭拜正式开始。
按照习俗,祭祖仪式全部由当地朱姓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今年来的,最大年纪的有102岁了,有的老人还是从港澳甚至海外赶回来,为的就是不忘本。”半仙山村党工委委员朱元江告诉记者。
燃烛,焚香……祭祖活动正式开始,老人们先后到墓前鞠躬行礼。礼毕,老人们离开朱公陵园,前往距离不远的墓地,向各房的祖先祭祀,最后再回到半仙山朱氏宗祠内祭拜。整个祭拜过程庄重而不繁琐。
古祠新风
“鳌塘宗派,鹿洞家风”这是半仙山朱氏宗祠门口的对联。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则寓意深远,承载着半仙山朱氏的由来。
据《朱氏族谱》记载,半仙山村朱氏族人为宋代朱熹后裔,祖居安徽婺源后居福建,宋光宗年间,朱熹曾孙满公由闽入粤,后来,满公曾孙宁斋携两个儿子(如斋、敬斋)于1403年迁到东莞横沥半仙山村。当地朱氏族人也把1403年视为在半仙山的开村之年。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朱氏在半仙山村逐渐壮大。
朱氏宗祠建于明嘉靖42年(1563年),曾在1984、1989年,两次翻修。宗祠为五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红石为柱,青石、红石作柱础。第二进金柱为木柱,有木櫍。梁架驼峰雕刻精美,是原汁原味的岭南建筑。
步入其中,可以看到四面墙壁上有《朱氏族谱图》以及诸多朱熹诗词碑拓。“这些碑拓,都是村民们到各地搜集回来的。”朱元江说。
宗祠不仅是当地人宗族归属的寄托,其独特的建筑也成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推动生态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之一。朱元江介绍称,目前,半仙山村积极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的内涵,以朱氏宗祠为中心活化周边文化项目,计划通过建设“一廊二园四馆”项目,打造具有历史人文底蕴的乡村文化品牌。
家训相传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这是著名的朱熹《朱子家训》。这篇家训在半仙山村家家户户人手一份。在半仙山村村民朱绍铭的家中,这份家训就放在桌边,随时可以拿起来诵读。
今年70岁的朱绍铭告诉记者,小时候父辈们就教他读背家训。“尊敬老者,爱护兄弟,待人友善,和睦相处,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和准则,都是在家训中学到的。它教会我们怎么做人,让我们在生活中少走些弯路。”他说。
朱绍铭的孙女今年读小学一年级。课余时间,他就会教自己的孙女读家训,“我希望把家训里做人的道理一代代传下去。”他说。
在老人家眼中,祭祖仪式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拉近乡里乡亲的一次聚会。“随着年纪增大,有的老人家腿脚不便,有的老人去了外地,很久都不能见面。但是借着祭祖的机会,童年的玩伴又可以聚在一起,谈一谈家乡的变化和自己的近况,老人们都很开心。”朱绍铭说。
南方日报记者金祖臻发自东莞
新闻推荐
本报讯3月30日,东莞市智顺贸易有限公司隆重举行三十周年庆典暨新品发布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与合作伙伴近500人参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