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深协同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两地专家学者献计献策 可做好跨界区域顶层设计
东莞的中子科学城与深圳的光明科学城仅隔一座巍峨山,直线距离7公里,都拥有卓越的自然条件和创新要素,今后这里有望成为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前来发展的热地。
莞深协同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问题研讨会日前在东莞举行,来自莞深两地的城市规划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纷纷抛出锦囊妙计,建议莞深做好跨界区域顶层设计,用好中科院、中规院两张牌,将各地资源充分融合,有效集聚与整合创新要素,建创新社群,打造科学家社区等,从而携手下好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手棋”。
锦囊1:进行跨界区域顶层设计
今年,东莞全面启动中子科学城的规划与建设,省政府同意将其上升为省级发展平台,并以中子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和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核心载体,一起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实际上中子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所在的莞深跨界地区,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发展环境以及难得的发展空间,那么在顶层设计方面双方到底该如何协同发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深圳分院)先后深度参与了中子科学城、光明科学城等国内多个高新区、科学城的规划研究。该院院长方煜直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集聚全球各地顶级科学家来此发展,科学家需要的不仅仅是产业环境,还有综合的可达性,需要的是高科技、高情感,甚至是特别有魅力、特别安静的环境,而这些都是现有体制下难以高质量实现的。“可借鉴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做法。”方煜建议,莞深可大胆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在更高层面进行跨界区域顶层设计,建立起中子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长效而有力的协同共建机制。
锦囊2:
用好中科院中规院两张牌
“最理想的目标是能够实现一体化机制,能够成立特别合作区共建共享。”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蕾奥规划设计)副总规划师张建荣进一步分析道。张建荣说,此外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共识目标,即充分发挥中规院深圳分院给莞深都在做科学城规划的便利,于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按照“大湾区所需、莞深所能”的现实,当成一个整体来精准规划好两个科学城的功能业态、创新链条、要素配置以及空间格局。
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已经批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以及北京怀柔,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等一流科研院所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逐渐推进,最近许多“国字号”科技创新资源正密集“南下”广东布局,其中以中科院的布局最为密集。
“打好中科院这张牌尤为关键。”深圳蕾奥规划设计董事长王富海认为,早在2000年前后,中科院就开始谋划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和中科院存在紧密联系。如果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在资源上能够打好中科院这张牌,会有利于莞深两地更好地把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资源“揉捏起来”,包括交通、土地、人才、环境、企业和基金等资源,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起来。
锦囊3:
有效整合核心创新资源
与此同时,王富海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子科学城的规划,要争取更多创新要素在这里聚集和融合发展,比如华为溪流背坡村,企业本身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也愿意投入研发创新,但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而中子科学城也是相对封闭的系统。它们的研发对象、突围方式、合作范围有很大差别:华为如果要做创新,会在全球找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而不一定会就近利用中子科学城的平台;中子科学城也可能是在全球范围寻求创新合作,“因此要做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话,很大的任务是让这些核心创新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提升”。
“世界级的科学城或者国家级的科学城,真正的高度取决于学术成果和专家。”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黄金认为,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各类实验室,是莞深将来做好科学城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依靠更为有力的规划黏合,带动这些创新要素在两座科学城之间不断集聚并产生叠加效应。
锦囊4:
建创新社群加强人才对接
东莞松山湖和深圳光明,即将面临的是与过往数十年发展完全不同的产业和人口集聚。如何围绕科学城的人才需求打造独具吸引力的科学家社区,是摆在现实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
在深圳市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黄金看来,科学家前期需要大量投入,而且未必有成果产出,为降低风险,他们往往会找一个载体落脚,很多教授选择在学校挂职,或者依托科研院所从事研究。中子科学城要吸引广大科学家前来发展,关键要找到他们的社会关系所在,把这些科学家的社会关系组织起来,就有可能把科学家团队带过来。黄金分析称,中子科学城要搭建起一个平台,把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所要做的实验装置引入到一个整体空间当中,进行人才等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另外应多举办一些国际交流活动,使得中子科学城成为相关领域全球大型学术交流活动的选择地之一。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莫碧文则指出:“接下来莞深在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合作上应该以人为中心,从构建创新社群的角度加强各类人才、组织之间的对接和联系”。
锦囊5:
形成区域交通枢纽
东莞的中子科学城与深圳的光明科学城虽然仅隔一座巍峨山,直线距离7公里,但往来还是要绕行。中规院研究发现,目前莞深两地轨道衔接仍存在建设时序不匹配等问题,特别是光明到松山湖方向,东莞轨道交通5号线为远期工程(未批),而深圳轨道交通13号线则为近期工程(预计2019年动工建设)。
张建荣建议,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在交通协同上要有一个串联中心,一方面争取未来莞深快轨以及城际轨道交通线路经过中子科学城,并形成区域交通枢纽,这样才有足够的条件支撑中子科学城未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前期可考虑从光明城高铁站新建一条快速轨道交通,点对点连接到光明科学城中心和中子科学城中心。毕竟光明城站可通过广深港高铁快速到达香港、广州等核心地区,为两大科学城建立起通达全球的快速通道,这将更好地满足广大科学家的需求。
对话
创新要素集聚是否形成趋势?
记者:目前高端创新要素在巍峨山两边,是否形成集聚趋势?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的重要参与者,松山湖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子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协同发展?
黄少文(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位于莞深两市交界处,隔山相望,空间资源非常难得,周边创新资源非常密集。
从创新资源来看,这里拥有国家大科学装置、高端研发机构、重要科研平台,有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初创企业家和研究人员聚集于此,于巍峨山南、山北,高端创新要素已形成集聚趋势。两地合作有利于增强重大科学设施的协同效应,促进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同时考虑到城市规划和管理服务有其特殊性,我们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在规划设计时就要下好“先手棋”,不仅要统筹利用好中子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的资源,还要把广州、深圳、香港等地以及国外高端创新资源整合起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努力将该区域打造成为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
如何弥补顶尖大学不足的短板?
记者:中子科学城要构建全产业链创新体系的信心来自何处,如何弥补在顶尖大学方面不足这一短板?
欧阳南江(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现在我们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主要是基于我们已经或即将拥有一流的大科学装置、一流的研究平台、一流的企业和一流的人才支撑,如已投入使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落地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华为等龙头企业等。接下来,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顶尖科学家来到松山湖,有数以万计的研发人才前来这里扎根发展。
可以说,从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的四梁八柱来讲,我们还是有条件、有机遇的,接下来将在规划上进行空间预留,力争引进全球顶尖大学,不断完善中子科学城的创新要素集聚。
新闻推荐
东坑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报告会 奋力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本报讯近日,东坑镇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报告会,深入阐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发展导向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