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巧用“互联网+”提质增效 工会协助构建多元解纷大格局 东莞按下化解劳动争议“快进键”

南方日报 2019-04-02 06:46

“心里再也不堵了,有机会我会考虑再次返回内地工作。”近日,在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法官和特邀调解员的努力下,香港人陈晓玲(化名)和东莞一家知名企业达成和解,圆满解决了她在这家企业担任高管期间的工资纠纷。陈晓玲的此番经历,不仅让她感受到东莞的法治环境,也见证了劳动争议诉调对接的奇效。

数据显示,2018年东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排名广东全省第一。市场主体突破115万户,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庞大的用工主体,也带来了庞大的劳动者大军,劳动争议纠纷成为东莞全市最突出的基层社会矛盾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东莞市各级法院和东莞市总工会不断创新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深化源头治理,合力化解纠纷,努力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2018年,东莞全市法院、工会组织及劳动仲裁机构等共处理各类劳资纠纷56867件,未发生一起因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4月2日,广东全省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东莞召开,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在会上介绍劳动争议诉调对接的经验做法。连日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力求探寻劳动争议诉调对接的东莞智慧。

南方日报记者程癸键

通讯员王创辉

视频调解三小时达成协议

去年7月,陈晓玲被东莞一家知名企业聘用,双方签订了中英文两个版本的劳动合同。一个月后,陈晓玲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发现到手工资比合同约定的少了15%,于是找企业理论。该企业向陈晓玲解释,她的工资并没有少发,而是扣除个税后的工资,因为中文版合同约定的工资是税前工资。陈晓玲对此感到不解,她对照英文版合同认为,合同约定的工资应该是税后净工资。

围绕合同约定工资到底是税前还是税后的问题,陈晓玲和企业争执不下,难以达成一致。去年9月4日,陈晓玲从这家企业辞职。一周后,她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机构调查发现,双方签订的合同有一款附加项——“中英文劳动合同若有所差异,以中文版合同为准”。因此,仲裁结果不利于陈晓玲。

去年11月20日,陈晓玲将这家企业告上了法院。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受理了这一案件,该院立案庭庭长江和平深入分析后判断:如果双方能达成和解,是该案的最佳解决方式。

由于原告是香港人,为了便于沟通,江和平联系了“国际争议解决及风险管理协会”驻东莞联络主任郭慧芳,请她作为法院特邀调解员介入这一案件的调解工作。江和平说,港籍专业调解员郭慧芳的介入,有天然的亲近感,打消了陈晓玲的抵触心理,解决了案件调解中的关键问题。

由于双方当事人及特邀调解员工作比较繁忙,而且距离法院都比较远,很难确定一个三方都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调解。为了减少各方当事人来回奔波,节省时间、金钱和精力,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组织各方当事人,使用该法院的在线调解平台,进行视频调解。

去年12月29日,原被告双方和调解员在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上举行视频会议,调解正式开始。调解的过程并不容易,原被告双方多次相持不下,调解几度陷入僵局。专业调解员郭慧芳经验丰富,采用恰当的办法打破僵局,努力消除双方的误会。3个小时后,原被告双方就达成了一致的调解意见,陈晓玲得到了企业的经济补偿,双方均对调解结果感到满意。

打造线上调解平台

在陈晓玲与企业的劳动争议的调解中,互联网线上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东莞法院探索劳动争议诉调对接的创新之举。

今年3月11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展的全省法院“十大微创新”评选结果出炉,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开发的东莞劳动争议在线平台成功入选。这个平台是一款微信小程序,其功能相当于一个综合性服务中心,由咨询、调解和审判三部分组成。该平台于2018年12月上线,系全国首个劳动争议裁审一体化处理网络平台,被誉为全面专业、实用易用的劳动争议解决好帮手。

作为基层劳动争议仲裁员,东莞市长安仲裁庭仲裁员李德辉每周平均处理四宗劳动争议案件,提高工作效率很重要。在使用东莞劳动争议小程序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其历年数据全面,金额计算准确,法律法规收录完整。“充分应用此平台,对于案件的调解和裁决效率,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李德辉说。

对东莞劳动争议在线平台的效果,广东济律本律师事务所律师梁浩枝也深有体会。他说,这一平台的劳动争议计算器板块所提供的六大计算项目,正是时下劳动争议司法实践中的主要争议项目,对法律从业者来说,确确实实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在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则参与开发了多元诉调线上平台。该平台借助广东诉讼服务网,将各类线下调解纳入同一平台管理,构建“互联网+社会治理”在线调解模式。

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多元诉调线上平台是一个集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在线立案、电子送达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共享平台。该平台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整合线上线下社会调解资源,通过专职调解、律师调解、特邀调解,构建了包括市总工会、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律师调解工作室等在内的劳动争议调解资源库。

自2018年底上线以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多元诉调线上平台联调结案857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东莞市委党校副教授刘晋飞说,东莞各级法院积极开拓创新,探索“互联网+诉调对接”新举措,不仅为广大案件当事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极大地提高了调解效率,为劳动争议化解按下了“快进键”。

构建多元解纷大格局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工会参与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当前劳动关系矛盾多发、易发,且呈现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如何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及时有效化解劳动争议纠纷,成为新时期工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着眼搭建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东莞市总工会在2018年联合设立了东莞市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作为全市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的联络沟通点。同时,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的规定》等文件,加强全市法院系统与工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做好双方职能衔接,合力化解劳动争议纠纷。

根据上述部署安排,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东莞市总工会把“工作室”作为探索多元化解劳动争议的突破口,以先锋号职工服务中心为依托,在市、镇街两级设劳动争议人民调解中心,村委会设调解站,企业设调解室,由此在全市范围内设立166个“多层级、全覆盖”的劳动争议纠纷调处中心。调处中心从市区覆盖到镇街、到村委会,最后到企业,实现了打通调解工作向基层延伸发展最后“一公里”路程的目标。

在东莞市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的组织协调下,全市166个劳动争议纠纷调处中心定期通报辖区内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情况,剖析典型案例及纠纷处理的难点、疑点,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并建立劳动争议群体性纠纷联动预警机制,最大限度把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

经过上述努力,2018年,东莞全市法院、工会组织共参与化解群体性纠纷81次,涉及劳动者17449人,全市未发生一起因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东莞市委党校副教授刘晋飞说,劳动争议案件具有人数众多、类型复杂、诉求多样、善后不易的特点。劳动争议纠纷处理不当,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人民法院与工会之间的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对于保障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实质性化解劳动争议、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声音

东莞市委党校副教授刘晋飞:

妥善化解劳动争议是城市软实力体现

刘晋飞指出,当前东莞市劳动关系总体是比较协调稳定的,劳资双方的利益均得到了较好的维护,但由于用工主体和劳动者基数大,而且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日益市场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劳动争议案件仍处于相对高发多发的态势。

“建立长效机制,妥善化解劳动争议,既是营商环境上的优势,也是城市的软实力体现。”刘晋飞说,近年来,东莞各级法院大力推进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建设和裁审衔接机制建设,平等保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公正高效妥善化解劳资纠纷,为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提供了司法保障。东莞市总工会与法院共建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制,是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既能发挥工会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积极作用,又能从源头减少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还能高效便捷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以多方共赢促进稳定和谐。

刘晋飞建议,接下来,要进一步健全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制,工会和法院等部门要在加强群体性劳动纠纷预防化解上加强合作,对于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发现的综治隐患问题,群体性劳动争议纠纷、恶意欠薪等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要及时向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通报,提示法律风险,促进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还需建立健全法律人才实践轮训机制,可以定期安排基层工会干部、社会工作者常驻法院挂职实训,提高法律水平和实践能力。

新闻推荐

东莞至深圳高速路拥堵段将改造

【深圳商报广州讯】(驻穗记者姚嘉莉通讯员粤交综)记者4月1日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获悉,珠江口东西两岸地区共规划建设6条公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