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厂保安到作家,近日出版第二本散文集《看得见的远方》 他在东莞圆了文学梦

东莞日报 2019-03-29 10:39

■《看得见的远方》新书封面受访者供图

2019年于本土作家应传锋来说,是收获的一年,今年开春,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看得见的远方》由团结出版社结集出版,新书写了他在莞的打工生活经历与观察。

来莞务工25年,应传锋做过保安、消防员,也做过记者和编辑,初中没毕业的他,从别人眼中的“不务正业的另类”,到笔耕不辍坚持创作,在东莞圆了自己的文学梦。

新书讲述东莞打工生活

散文集《看得见的远方》全书共有13万多字,共收集了作者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62篇文章,分为生活感悟、情感传递、园丁赞歌、人在旅途、第二故乡、风景独好6个部分。新书主要写了应传锋在东莞打工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新书还聚焦留守儿童、外乡人在东莞的生活与打拼等。

这是应传锋的第二本散文集,2016年,他曾出版了首本个人散文集《淡淡的芬芳》。应传锋告诉记者,书名“看得见的远方”起得颇费心思,“当时想了几个书名都不满意,直到有一天,我走进东莞的一个旅游景点,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方,突然间就有了灵感。”应传锋直言,借此书名,希望自己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能够看见更远的远方。

“1994年来东莞打工,我在东莞工作、生活已经有25年。”应传锋称自己对东莞的感情很深,生活在其中,他用心触摸这座城市的肌理,洞悉人世间的生活点滴,将自己的情感、生活、认知,喜怒哀乐等都融进东莞这个第二故乡,融入自己的作品。

文学给他打开了新的世界

应传锋与文学的结缘,源于1983年第1期的《青年文学》杂志,当年他无意中看到里面有一篇史铁生写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就被深深吸引,“那晚天气寒冷,就着一盏马灯,我看了整整一夜,文学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感觉心里热乎乎的,从那以后,开始喜欢上文学。”

1994年,应传锋南下东莞打工,第一站是在横沥镇的工厂做保安,“下班后,我就看书,不停地自学写作,写完了就试着往报纸、杂志上投稿。”应传锋笑称,说来他跟东莞日报还有一段渊源,“2001年1月26日,《东莞日报》文艺副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习作《留莞过年》,500多字的稿子,我深感欣慰。”

从那以后,他更用心写稿投稿,南方的一些文学报刊也陆续发表他的作品。在平淡的生活中,他时常收到报社、杂志社寄来的样报样刊和稿费单,每次取稿费的时候,也是他给老婆孩子改善生活的时候。应传锋感慨地说,在那些流浪的打工岁月,是文学支撑着他慢慢前行,帮他度过最艰难困苦的日子,给他带来精神的充实和生活的希望。

曾在工厂做过8年保安

应传锋1964年出生,籍贯河南省信阳市。他告诉记者,由于家境贫寒,他上学较晚,断断续续读完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了,以后就再没机会走进学校。他在东莞的打工经历十分丰富,曾在工厂做过8年保安,做过几年消防员,之后还在镇街的报社、杂志社当过记者和编辑。

“一个小学文化的人搞文学写作,确实有些异想天开。”应传锋说,之前曾听人说过:“文学是一碗强人吃的饭”。在他看来,文学这碗饭,的确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随便吃的,“刚开始知道我写作后,我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另类,也有人嘲笑说,小学文化写东西不务正业。”但应传锋并不当回事,反而更加坚定了文学信念。

应传锋在莞打工的20多年,也是东莞文学繁荣发展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打工作家。受此鼓舞,从2001年至今,他已在省、市级报纸、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800多篇,有30多篇文学作品获奖,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这些年来,我边打工边自学写作,一晃竟有20多年了,确切地说是东莞圆了我的文学梦。”应传锋说。

新闻推荐

华侨城联手京兴航天打造道滘文化旅游新地标

水乡道滘特色小镇项目效果图昨日,华侨城华南投资有限公司与京兴航天科学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举行了道滘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