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社工夫妻档 从新手开始共同成长为社工中心主任 在工作中建立感情

广州日报 2019-03-21 04:14

刘雪仪与杨明康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其琪、龙成柳通讯员麦炜源

日前,在上班早高峰的车流中,杨明康载着刘雪仪行驶在桥蛟西路上。像往常一样,杨明康先送刘雪仪到大坪社区社工中心上班,再往石鼓的方向走。

他俩是一对“90后”社工夫妻档,先后进入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从新手开始用心服务,渐渐摸索出自己的方法,成为街坊的“贴心人”。

从社工新手到街坊的“贴心人”

项目方案、活动方案、工作计划……在电脑桌面上,各种各样的文档一字排开,刘雪仪双眼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地击打。方案完成后,她和同事开始着手准备道具,安排大坪社区一个大型活动的具体事项。作为大坪社区社工中心主任,无论是行政工作还是一线服务,刘雪仪处理起来都游刃有余。这样的工作场景,在五年前却是无法想象的。

2014年,从物流专业毕业的刘雪仪开始找工作。在偶然的机会下,她留意到正阳社工机构的招聘信息。在近30位应聘者中,刘雪仪脱颖而出,加入了社工行列。

初时的偶然在不经意间逐渐成了必然为之努力的事业。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并没有妨碍刘雪仪开展社区服务。“刚入行时还是遇到了各种"新情形":和不同性情的服务对象打交道,解决小矛盾、面对居民的质疑……难以应对的突发状况,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社工。”刘雪仪说,幸运的是,前辈给予了她很多鼓励和帮助,在服务开展过程中提出了不少改进的意见。这些指导让她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方法。

与刘雪仪的经历不同,杨明康从社工相关专业毕业,在实习期间就已经来到正阳社工中心,从事长者、青少年领域的服务工作。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对于开展个案、小组、社区活动等实践性的服务,杨明康也是一知半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杨明康凭借热情外向的性格,渐渐打开了服务对象的心扉,也慢慢领悟到社工真的“不好当”。

2016年,石潭埔社区综合服务站成立。杨明康和小伙伴们参与了服务站搭建的全过程:规划功能区,精打细算每一项支出,对着设计图纸与施工队“讨价还价”。杨明康回忆说,那时就像装扮自己新家一样布置服务站。服务站里的舞蹈室、个案室、活动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不同区域里的游戏玩具、运动器材、辅助工具等,都摆放得井井有条。

“服务站刚成立的时候,社区居民对社工缺乏认识和了解。”杨明康说,如何将服务送到居民身边,成了他和同事迎来的第一个难题。为此,他们几乎天天去社区居民家里探访,了解居民的诉求,为居民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随着硬件设施日渐完善,社区服务有条不紊地进行,服务站还组建了探访长者小组、兴趣小组等。渐渐地,社工服务获得了居民的认可。如今,他们成为街坊的“贴心人”。

夫妻俩继续在社工路上携手同行

“社工这个职业让我们相遇。”谈及感情,刘雪仪和杨明康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都说不上是谁追谁,就是非常自然地在一起了。”刘雪仪笑道,他们夫妻俩的感情可以说是在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两人在工作中相互了解,在2017年7月开始谈恋爱,去年下半年领证结婚。

刘雪仪经常在朋友圈记录工作情况,其中包括与丈夫互动的内容。“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都会不自觉地聊起工作,有时甚至会为此争吵起来。”刘雪仪说,“丈夫在工作时比较执着,如果安排好的活动到场参与者不多,我会建议他取消活动,但是他会坚持做,就算只有一位参与者,他也会坚持把活动完成。”对此,杨明康解释道:“我认为,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应该恪守自己的原则,虽然实际过程会有很多变数,但还是要尽量保持初心不变。”

虽然在同一个社工机构,但杨明康与刘雪仪负责不同的社区,两人合作的机会不多。他们共同参与、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微心愿”计划。

在2017年“岭南社工宣传周”期间,塘厦镇社会事务局联合广东狮子会、正阳社工在全镇开展困难家庭点亮“微心愿”计划活动。经过连续两个月的准备工作,塘厦社工与广东狮子会根据每个困难家庭的需求清单,为51户家庭点亮“微心愿”,送去社会的关爱。

点亮“微心愿”,不仅为社区内的困难家庭解决近期困难,也倡导通过社工的专业服务、社会资源的支持,对这个群体进行长期的关注和关爱。杨明康觉得,这个活动不仅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还从精神层面让困难家庭建立起自信心,让他们鼓起勇气去面对困难。“微心愿”活动则让刘雪仪觉得社工在做的事情,就是要让这个社区变得更加温暖。

近两年,杨明康与刘雪仪相继当上了社工中心主任,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两人有着不同的想法:刘雪仪擅长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计划继续学习深造;而杨明康则想往专业督导的方向发展。他们坚信,会继续在社工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新闻推荐

“东莞市科普报告”巡回活动走进莞城

羊城晚报讯记者余晓玲,通讯员余文诗、曾浩贤报道:3月19日,第十届大手拉小手“东莞市科普报告”巡回活动走进莞城。中国科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