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竹林村
我们驱车从县城出发,经过二十分钟左右,车在正果佛寺转弯约一公里处停下来,忽见一个颇具特色的客家古村落出现在眼前。村前是个宽大的鱼塘,水质清澈,时而见鱼儿跃出水面,近处传来阵阵的鸡鹅叫声,远处一片金黄色的田野,田间地头,只见农民们在收割稻谷。而后山竹林翠绿,且有各种郁郁葱葱的树木,这就是竹林村。
我们走近竹林村,正面有五座大门,中间大门较大,其余稍小。从中间大门进入是三进的厅,两个天井,是竹林村的祠堂。村前有个牌匾写着:“中共增城县委机关旧址——竹林村。”中共竹林支部,是抗战初期增城恢复党组织,建立最早的支部之一,也是增城较早的革命老区村庄。竹林村是正果镇洋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始建于清嘉庆后期,于道光十年(1830年)建成。因当时后山翠竹成林,引来无数鸟类栖息,故名竹林村。又因该村四个角建有凸起的阁楼,当地人又称它为“四角楼”。分东北角楼和西北角楼,东北角楼是中共竹林支部旧址,党组织常在此召开重要会议,为广东东江地区抗日斗争取得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我大嫂的带领下,我们终于见到了四角楼的真面目。阳光普照之下,四角楼却让人想起那烽火硝烟的岁月。四角楼为长方型,正面宽57.4米,深30米,建筑面积1722平方米,全村由3个厅、48间住房、10条走廊、8个天井、8条巷径构成。
正面有五座大门,中间大门较大,其余稍小,从中间大门进入是三个厅,两个天井,为该村祠堂和公共活动场所。当我们走到四角楼坐西的一间两层楼房时,大嫂对我们说,这是她父亲王干忠的房间,墙壁上挂有几张相片,分别是她爷爷王弼宸、奶奶张淑维、大伯王新民、二伯王新史、三伯王新革,她父亲排行第四。如今四角楼早已无人居住,荒废了很长的时间,从外面望去,可见一些破旧的椅子、土灶等,让人不禁联想到这里当年的日子。 迈步进入四角楼,一股沧桑感迎面而来。虽然四角楼较之以往有了些许改变,但依然可见曾经的痕迹。大嫂指着楼梯角的一边说:“这里曾经是一条暗道,可直接连通后山,不过现在封掉了。”沿着楼梯往二楼走去,可见不少细细长长的孔,“这就是枪眼了,二楼也有类似的枪眼。”大嫂说。步入二楼,这里空空如也,没有窗户,唯有通过枪眼透射进来的光线,仿佛向我们诉说着当年在枪林弹雨下,官兵们在四角楼内向外扫射的情景。
1938年10月,在竹林村东北角阁楼王新民家二楼成立了由何添荣任支部书记的中共竹林支部,隶属东莞中心县委领导。随后短短四年间,竹林支部在该村及邻村共发展了15名党员,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在大嫂的陪同下,我们边走边谈,大嫂讲起她小时候,伯父和父亲在竹林村革命斗争的故事。她伯父王新民1936年加入共产党,1938年2月受党的派遣,返回家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成立增城第一个党支部,自任团长。先后到派潭、福和、中新、镇龙、永汉等地展开活动,一面宣传抗日救亡革命思想,一面联络各地进步知识青年,为中共增城党支部成立打下基础。每逢正果墟日,他们都用标语、口号、传单、歌曲、演讲、活报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抗日救亡道理…… 她二伯王新史早年在广州读书,接受新文化影响,精通外语,专修西医。在大学读书时,结识了中共早期党员何友狄等一批同学,常在一起研讨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王新史在其父影响下,接受孙中山反对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并参加增龙两县联合民军,任连长,1938年7月加入共产党,是竹林支部的成员。其三伯王新世则于1938年参加增城青年战地服务团,在救护队担任护理工作,战场上冒险抢救伤员,救死扶伤。1945年初参加东江三支游击队,1946年北撤时,分散前往大亚湾集中,因途中受敌人阻击到达目的地时,北撤船只已经启航,被迫留落他乡。大嫂父亲王干忠年仅13岁就参加抗日儿童团,担任团长,带领儿童护村,送情报。于1945年初不满20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东江纵队第五支队金龙大队神勇特别中队手枪队,负责联络工作,协助地方查奸、锄奸等。后来随东江纵队北上,王干忠先后参加了闻名的淮海、渡江、上海三大战役。在淮海战役中右大腿中弹负伤,英勇作战,曾几次荣立战功。大嫂还说,她父亲平时对孩子非常严格,教育后一代要不忘初心,永记历史,认真学习,勤俭节约,积极向上,多为国为民服务。
2010年修复四角楼,刻石为记:中共增城第一个党支部——竹林支部,1938年10月。2014年10月,这里建成增城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新闻推荐
本报报道,2014年7月成立以来,光智通讯一直致力于光通讯器件的研发与生产。“公司连续两年收入增长超200%。”该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