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时 春捂可以这样做

东莞时报 2019-03-09 10:35

由于我国盛行季风气候,每当冬春换季之时,由北方西伯利亚袭来的冷空气与从东南方吹来的暖湿空气往复交替,致使气温变化无常,故有“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变”之说。

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中医师王晓晴说,近期东莞气温多起伏,尤其是早晚与中午的温差较大,易引起人体抵抗力下降,此时若过早地“只顾风度,不管温度”,急不可待地换上春装,就很容易受寒,极易发生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甚至诱发高血压、中分、关节炎、消化不良等病症。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王晓晴说,春季我们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做到冷空气到来之前就及时添衣,莫急于减衣,以顺应天时,未雨绸缪,科学养生。

“春捂”捂哪里?王晓晴说,不同人群不同侧重。

第一类:老年人

老年人更需春捂

王晓晴说,因为这部分人大多数有基础疾病的存在。如果有慢性脑供血不足、脑卒中等脑部疾病,平素就有头晕、头痛等情况的老人,应注意头部保暖,避免冷风直接吹向头部,引起血管收缩加重病情。

对于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应注意上半身的保暖,防止旧病复发。对于糖尿病下肢病变、糖尿病足、痛风等患者要注意足部保暖。

第二类:女性

女性应注重下半身保暖

人体下部,尤其是距离心脏较远的腿脚部位,其血液循环要比上体差,容易受到风寒侵袭后使人着凉感冒,故有“凉从脚上起”之说。

而女性更是明显,一旦丹田气寒,肝血亏耗,月经就容易不调,内分泌就容易紊乱,导致痛经、宫寒、腰骶酸痛等病症。

所以,春季女性应特别注意保持下半身的暖和,裤装、鞋袜不能穿得过于单薄。否则,寒邪剌骨入下体,受寒易生病。

第三类:宝宝

宝宝要适时判断,及时增减衣物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王晓晴说,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代谢旺盛,所以应根据小儿适时情况做出判断。只要摸摸孩子的手脚是暖和的,就可以了。

/医生说/

王晓晴说,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掌握好春捂的尺度很重要。春捂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

王晓晴建议,饮食上要注意调养肝气祛春火,应该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菠菜、韭菜、芹菜、油菜和胡萝卜等;果品有栗子、红枣、枸杞和菠萝等。除了春捂有度与药食调理外,还需调养精神,制怒养肝,以防春火萌动。

/春捂小秘诀/

秘诀1:选择时机

王晓晴说,要时刻注意天气的变化。冷空气到来前1-2天。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

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秘诀2:适度原则

王晓晴说,春捂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人体阳气蒸腾于表,全身毛窍大开,正给风寒之邪有了可乘之机,冷风一吹反易着凉。

一般来说,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就要脱掉棉衣,否则就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对健康不利。

特别是对婴幼儿来说,过度春捂容易使婴幼儿出现“过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腹泻、吐奶,严重者可能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这是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产热量高,如果捂过了头,就容易诱发中暑。

新闻推荐

父亲扫地

□曹波父亲在家扫地,不分时间,不分角落。只要看到哪里有垃圾,他就拿起扫把,把它们清除。父亲退休后,一直赋闲在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