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节马传说》入选省非遗项目 成为东莞市首个省级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

东莞时报 2019-03-07 10:35

虎门沙角炮台的节马雕塑东莞时报记者 雷元全 摄2月19日,高达6米的巨型千角灯在莞城西城楼前点亮 东莞时报记者 陈帆 摄

昨日上午,记者从虎门宣传文体局获悉,在近日召开的2018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会议上,虎门镇的《节马传说》、茶山镇的“茶山绸衣灯公”、清溪镇的“东莞荔枝蜜酿造技”和“莞香制作技艺”、麻涌镇的“大步巡游”入选第七批省级非遗项目。《节马传说》也是东莞市首个省级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

《节马传说》与抗英斗争

不少到过虎门沙角炮台旅游的朋友,或许对景点内的一匹骏马雕塑有印象,这匹扬蹄嘶鸣的骏马,便是《节马传说》中的主角。在《虎门镇志》上,关于这匹马,大致是这样记载的:

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1月7日,2000余名英军及汉奸,向虎门大角、沙角炮台发起突然袭击,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指挥600多名守军同数倍于己的侵略军拼死战斗,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最终陈连升父子和将士们全部战死。陈连升牺牲后,他的坐骑黄骝马一直在他身边徘徊、依依不舍,英兵见后,将黄骝马掳至香港。后来,英军喂它食物,它不吃。人靠近它,它就踢;人要骑它,它就趴下或是摇晃。英军发火,拿刀砍它,它也不驯服。英军最后只好把它放了,让它在香港的山间活动,有人给它喂草,它也不吃,马儿只向沙滩的北方悲鸣。人们给它喂食,必须用手捧着食物才行,如果把食物放在地上,它就昂首而去,皆因当时香港已被英国人侵占。每有华人来围观,指着黄骝马说,这是陈公的马时,黄骝马就会涔涔落泪。如果有人说能带它回去,它会马上摇着尾巴跟上来。但英国人终究未将它放还,以致马儿饿得骨头都暴露出来了。

这匹马最终于1842年4月在香港绝食而亡。后人称其为“节马”,并刻下《节马碑》,将绘图和诗文编成《节马诗册》,以作纪念。

节马的感人事迹被虎门人口耳传颂。新中国成立后,虎门一些文学爱好者对节马传说进行了收集整理,收录在《东莞民间传说故事》《节马与陈连升》等书籍中。近年来,人们又以节马传说为素材,编排对口单弦《节马颂》、编排电影《节马生死签》等。

成东莞首个省级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

就《节马传说》被评为省级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虎门镇文广中心非遗工作分管领导叶壮强在采访中表示,民间文学《节马传说》成为东莞首个省级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同时也是虎门继白沙油鸭制作技艺之后的第二个省非遗项目。

“非遗项目的申报种类一般分为民间文学、传统技艺、节庆民俗、传统体育等,东莞申报的国家、省级非遗项目中,大多数都是传统技艺或节庆民俗,如莞城的千角灯、东坑的木鱼歌等,民间文学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讲述鸦片战争期间一匹战马的壮烈故事的《节马传说》升级为省非遗项目后,弥补了这一空白。”叶壮强说。

相关新闻

莞城多项措施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

东莞时报讯(记者尹金钟通讯员余文诗刘中)2月28日,“奋力奔跑追梦非遗”2018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会议在东莞市文化馆召开。会议总结了2018年度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先进单位、个人等进行表彰。其中莞城获“非遗工作先进单位”“非遗工作先进个人”等殊荣。

莞城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为东莞千角灯;市级非遗项目5个,包括古琴音乐、莞城花灯制作技艺、莞城龙形拳、兴塘醒狮和莞城粤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4名。另外,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还开设千角灯传习所培训班,由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树祺亲自授课指导千角灯制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传承队伍。除了培育非遗传承队伍,莞城还创新非遗活动形式,推出“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其中,2018年莞城开展“非遗进校园”大型主题活动8场,自行举办常规非遗培训180课时,受惠学生近6000人次。

据莞城文化服务中心方面介绍,接下来,莞城将从培育非遗传承队伍、创新非遗活动形式、拓展非遗传承展示空间等方面继续不遗余力做好非遗保护工作。

新闻推荐

万辆新能源车年内在莞投用

即将投放的首批新能源汽车。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谢英君摄影报道)不久后,你在东莞打滴滴,来的很有可能是一辆更安静稳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