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传统“藏龙”仪式 再现龙舟文化神韵 “藏龙”是先辈们发明的独特护船方法,能防止船身腐化
让龙舟在河涌上划上几个来回
老龙舟被整修一新
小朋友感受龙舟文化
村民手持铁铲开始“藏龙”
用钩机把龙舟放入水中
“赛龙舟”是东莞市万江街道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万江人对于龙舟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结。3月1日,滘联社区正丫村举行传统“藏龙”仪式,三天后,一条36年的松木老龙船被藏进河涌底,静待今年端午前夕的再度“唤醒”。据介绍,“藏龙”是先辈们发明的独特护船方法,能防止龙船船身腐化。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文聪 通讯员 何敏怡
松木老龙舟整修一新
东莞是著名的龙舟之乡,传统的龙舟竞渡活动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喜爱。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载:“广中(珠江三角洲)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从初一到三十),乡乡有之。”
“2002年,这条松木老龙舟被埋在河床,直到2017年5月,我们社区重拾‘起龙’的传统,才将这条沉睡了15年的龙舟挖起,而它也是目前万江仅剩可挖的松木龙舟。”据正丫村有关负责人介绍,对于这条龙舟,村民们爱护有加。去年腊月初一清晨,随着一阵阵“咚咚咚”的鼓声,正丫村还为这条36年松木老龙舟专门举办了一场修龙兴工仪式。
维修师傅霍应驰告诉记者,老龙舟上的部件被一一拆下,只保留龙骨、龙旁等关键部位的木料,其他部位需要新进的松木材料替换。修复后的龙舟,总长26.3米,长度与以往保持一致,龙骨是松木,安装时按照传统的尺寸、规格定制,也就是常说的“传统龙”。
村民坚持传统“藏龙”
广东气候湿热,为了防止船身腐化,先辈们发明了一个独特的“藏龙”方法——把龙舟藏于河涌底,用淤泥铺遍船身,能起到防虫、防晒、防烂的作用。
“藏龙”需要挑选一个好日子,正丫村决定先在3月1日下午举行“藏龙”仪式,3月4日清晨水位下降,再将龙舟藏于泥中。1日当天,正丫村洪圣庙前热闹非凡。按照传统习俗,整修一新的松木老龙舟进行了开龙口、拜神等仪式,村中的长者还用红笔点睛,整条龙舟显得光彩夺目,精神抖擞。
鉴于龙舟重达1.3吨,同时起龙广场地势较高,不利于村民将龙舟抬下水。村里便采用钩机的形式,将龙舟放入水中。23名男子合力扯动绳索,把龙舟的船身朝着东边推去。一位八十岁的老婆婆说:“船头的朝向很有讲究,民间流传一句话,‘龙船头向东,扒标快过风’。”龙舟下水后,村民进行了传统的采青活动。先是让龙舟在河涌上划上几个来回,敲锣打鼓一番,放一轮鞭炮,然后再次划回藏龙舟的地方。这一切完成后,仪式才算正式完成。
鼓声阵阵,吸引村里不少小朋友随着家长前往河边看划龙舟。有村民表示,在正丫村,划龙舟活动很受热捧,不少家长都会带着小朋友到河边观看,欣赏民间艺术,感受传统龙舟文化。
龙舟静待再度“唤醒”
3月4日6时许,河床水位慢慢下降,逐渐露出淤泥的真容。村民们光着脚丫,挽起裤脚,手持铁铲,向淤泥中奋力挖去。
据村民介绍,传统的“藏龙”是在河道里用淤泥围成一个龙船坳,将龙船推进去后,在坳里面插上几根竹子,再把龙船上的活动塞拨开,让船身沉入水中。“也有的用沙包压沉龙船,把船藏于水底。以前龙舟的船身大多是埋在河涌近岸泥地里,以防干裂。也有说最好的‘藏龙’地点是树下,并且一定要是岸边多树的地方,这样落叶才会多,泥土中的养分也会更多,船身会养得乌黑发亮。”
龙船坳挖好后,村里的四名男丁口里喊着号子,合力将龙舟埋藏进淤泥中。完成这一仪式,也就标志着正丫村的这条松木老龙舟已经完全“沉睡”,静待今年农历四月初八的再度“唤醒”。届时,这条老龙舟被挖出,进行一番修整和装饰后,再参与端午期间的游龙或竞渡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传统民俗该如何传承?正丫村试图从龙舟文化中寻找答案。据悉,该村正在大力发展特色龙舟节文化旅游,打造龙舟节的旅游招牌,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新闻推荐
现将麻涌镇已建房屋合共6宗的项目名称、建筑物名称、建成时间、用地面积、建筑面积、权属单位以及地块位置等有关内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