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举全市之力积极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进重大平台项目建设 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羊城晚报 2019-03-06 18:14

东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首批重点项目集中动工大会暨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全线动工仪式现场

位于东莞大朗的“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

文文聪图王俊伟

滨海湾新区重点项目动工、中国散裂中子源完成首批港澳地区用户实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的印发,眼下,一系列融入大湾区的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正在莞邑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莞港澳三地地缘相近、人文相通,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2月下旬,东莞市党政代表团赴港开展公务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务,推介东莞重大发展平台和重点发展片区。东莞市市委书记梁维东表示,当前东莞正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举全市之力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为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积极贡献。

如今,东莞正把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通过大力实施好“六大工程”、打赢“九大攻坚战”、提升“九大品质”,全面强化执行力,聚焦关键领域狠抓突破,打造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努力开创新时代东莞工作新局面。

以大湾区建设为『纲』发挥东莞特色

2月19日,规划纲要公布的第二天,东莞就举行了全面加强执行力建设大会,并以市委一号文的形式下发《推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吹响了全面加强执行力建设、把握大湾区机遇的号角。

行动方案是全市推进“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的施工图和时间表,明确提出36项重点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包括: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东莞改革开放的“纲”,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和省工作安排,强化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研究和制度设计,统筹开展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优质生活圈、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特色合作平台建设等各项工作,着力打造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面开放合作先行区、高品质现代生态都市等。

湾区建设,交通先行。36项重点工作任务在出行方面提到,要加快地铁1号线一期、2号线三期、3号线一期建设,推进虎门二桥、赣深客专东莞段、深茂铁路、中南虎城际、广深第二高铁规划建设,形成与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

作为“1小时交通圈”的重要枢纽之一,虎门二桥目前已完成超过90%的工程,有望如期实现目标,在今年5月前建成通车。3月4日下午,虎门二桥施工现场一片忙碌,工程运输车辆不停穿梭,一千多名工作人员正全力投入工程建设。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虎门二桥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彦兵告诉记者:“从功能上说,虎门二桥对于缓解当前过江交通紧张状况,加强珠江口两岸联系,改善珠江东西两岸交通运输条件,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构筑快速交通网络促进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滨海湾新区正丰富『朋友圈』内容

初春三月,位于伶仃洋畔的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吸引不少东莞市民前来拍照“打卡”。

作为珠江口东岸最大连片未开发土地,滨海湾新区在规划纲要中被列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特色合作平台,国家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

今年是滨海湾新区的“项目落地年”,每一个变化都备受外界关注。2月20日,在滨海湾新区重点项目动工暨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上,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和OPPO智能制造中心两大重点项目双双动工。其中,OPPO智能制造中心总投资约50亿元,主要从事移动终端设备及周边产品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240亿元。

OPPO智能制造中心项目位于滨海湾新区交椅湾。一年前,这里还是1800亩的盐碱滩涂,水域废弃垃圾和水葫芦长期滞留。自全市“蓝天保卫战”打响后,滨海湾新区按照“绿化、净化、美化”的“三部曲”思路,提升启动区景观和高速出入口景观品质,现在这里成了花草茂盛、鱼翔鸟跃的滨海景观带。一幅幅美景的背后,彰显了滨海湾新区践行“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价值追求的坚定决心与坚实行动。OPPO智能制造中心、欧菲光电影像产业项目、紫光芯云产业城项目等一大批高端高新产业项目纷至沓来,更是显示出了“滨海湾信心”。

过去一年,滨海湾新区着眼粤港澳大湾区大局,不断扩大与香港、澳门等城市的合作,加快链接高端要素资源,丰富“朋友圈”内容。滨海湾与香港、澳门一共签订了10份框架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了增设虎门港澳码头至澳门氹仔航线、加入“一带一路”中葡中拉知识创新与转化联盟等重要合作共识。今年,滨海湾将大力推进粤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城、粤港澳台青年交流中心等一批莞港澳深度合作平台落地。此外,滨海湾新区还将重点推出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加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力度,2019年计划招引产业项目10个,落地已签项目10个。

首台散裂中子源将迎来『高光时刻』

粤港澳大湾区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科技创新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创新高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布局了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十多项重大基础设施。

坐落于东莞市的CSNS是我国首台散裂中子源,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和产业升级。2月19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到访,让CSNS又一次成为刷屏的“网红”。杨振宁不仅对项目的成功建设予以赞赏,也对项目满足国家前沿科学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了肯定。

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介绍,发挥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位置,CSNS正大力加强与港澳地区研究机构的合作。今年1月,来自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团队已在CSNS完成了首批港澳地区用户实验。其中,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黄明欣教授团队研发的超级钢,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本实验为深入理解第三代超高强钢的变形、强化及断裂机理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对推动高强度级别淬火配分钢的产业应用具有积极作用。

被誉为“国之重器”的CSNS正逐渐在东莞迎来“高光时刻”。按照构想,东莞将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规划建设面积达5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包括吸引南方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更多重大基础科学平台在此聚集落地。而“中子源—光明科学城”主通道的规划建设也于今年东莞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浮出水面——东莞将加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协同合作,推进“中子源—光明科学城”主通道规划建设,增强重大科学设施集聚协同效应,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新闻推荐

坚持技术驱动 发力细分领域 莞企天元实业在快递电商印刷包装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天元实业技术研发人员在进行探讨受访企业供图编者按:今年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报告提出,顺应湾区时代城市群发展潮流,突出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