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区文祠镇石坑村:鹅卵石堆起精致乡村 香黄瓜激活特色产业
本报记者梁佳涛
走进潮安区文祠镇石坑村,崭新的柏油路绕村而行、成片种植的香黄瓜硕果累累,还有用2000吨“免费”鹅卵石堆起的各式小景观,犹如一幅美丽、精致的乡村画卷。这都得益于近年来石坑村坚持党建引领,发动干部群众对老厝区进行整体修复提升,推进撂荒地整治和土地流转,促进乡村振兴大跨步大发展。
党建引领
鹅卵石堆起精致乡村
鹅卵石铺设的小径、鹅卵石堆砌的石阶、鹅卵石围起的花圃、鹅卵石点缀的小广场,走进石坑村,仿佛置身于鹅卵石的海洋。
“这些鹅卵石都是"免费"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准告诉记者,石坑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为节省开支,他发动在家赋闲的党员群众就地取材,到周边的溪、涧、坑、洞等到处“淘金”,共捡拾大小不一的鹅卵石10多万枚,建成鹅卵石广场、鹅卵石小径等一批富有特色的公共设施,相当于节省了2000吨砖头、石材,为村里减少开支约50万元。
鹅卵石打造的小景观精致、美观,但这一切来之不易。张准说,一开始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大家都很支持,不过真正“拆起来”“建起来”却很不容易——“拓宽路面可以,不能拆我家的地方。”“建公厕可以,不能离我家太近。”……不少人只顾个人利益,矛盾就显现出来。
“村民不积极,党员干部就要带头干。”张准说,近年来,石坑村将一批政治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年轻人逐步选进“两委”班子,如动员原在镇卫生院工作的张实举和原在电信公司上班的李晓玲两位同志回村工作,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并在此次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主心骨”的作用。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石坑村选取麻地下自然村进行试点,坚持“房子先拆干部的”这一原则,开展了拆除危旧废置房屋、清理乱搭乱建、拓宽修缮村道路肩等一系列工作。“一开始阻力不小,但在干部的带头和耐心解释下,工作开展得还是比较顺利。”张准说,万事开头难,在“拿下”麻地下自然村后,其他自然村的建设工作就开展得很顺利,甚至还出现各村互相“比美”的局面。
(下转02版)
(上接01版)
土地流转
做强乡村特色产业
石坑村传统产业以种植橄榄、黄皮、杨梅为主,产品品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对此,村“两委”邀请农科专家前来“把脉”,综合地型、土壤、气候和市场行情,得出适宜种植香黄瓜的结论。如今,石坑村香黄瓜种植规模已达200多亩,年总产量超200多万斤,带动50户农户受益。但如此规模的瓜田,前身却是一片撂荒地。
过去,石坑村秉坎自然村有近180亩土地因水利设施等基础配套不够完善,常年撂荒。镇政府、村委会在实地察看后,及时向区水务局反映,帮助村民解决水利难题。“水利问题解决之后,村民种植的意愿依然不高。”张准告诉记者,由于该地涉及农户超过40户,如果让农户分散经营,盈利难度非常大,这是导致撂荒的主要原因。
通过到兄弟村学习相关经验后,张准和村干部一起筹划将该地块统筹起来,开展土地流转,发展专业化生产,铺开香黄瓜种植。方向确定后,村干部和村民小组组长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根据各家各户的要求调整思路,通过2周时间的努力,做通了40多户农户的工作,并经多方联系,引进专业公司进驻,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香黄瓜种植。
走在秉坎村的香黄瓜园里,一个个拳头大小的果实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整个瓜棚。不久后,这些瓜将被采摘、包装,然后运到深圳、东莞的蔬菜出口公司,销往世界各地。
“这片瓜园是个很成功的开始,那边还有100亩土地准备启动流转,石坑村的产业会越做越大。”指着香黄瓜园北面的一块地,张准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探寻革命遗迹 感受红色文化 市委老干局机关党总支开展党史现场教学活动
本报讯(记者郑健通讯员老干宣)“追寻红色足迹,聆听革命故事,仿佛把我们带回了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让我们深受感动、深感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