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林潮明将手捏茶壶与嵌铜艺术有机融合 壶身留岁痕 破壶得重生
□文/图本报记者郑新培
将泥料慢慢向上捏起形成壶身,待壶身自然风干后,取一把小刀在壶身勾勒出树木的肌理,一个形似树桩的朱泥壶逐渐成型……见到市工艺美术大师林潮明时,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创作茶壶,与传统手拉壶不同的是,林潮明采用手捏的方法进行制作。他设计创作出树桩壶、嵌铜壶等一系列作品,进一步传承发扬了潮州壶文化和嵌铜技艺。
创作树桩壶《岁月留痕》
1971年出生的林潮明年轻时曾学过彩瓷、贴花,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朋友正在制作手拉壶,一块泥巴经过朋友的巧手变成手拉壶,让林潮明对手拉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正是从那时起,林潮明便与手拉壶结下不解之缘。不同于传统手拉壶的手法,林潮明则一直采用手捏的方法制壶,他认为,手捏而成的茶壶,每一把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把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在林潮明家中,摆放着数十把形似树桩的茶壶,这些取名为《岁月留痕》的壶艺作品,壶身遍布树皮的肌理,壶嘴与壶把以树枝造型来表现,使得壶身韵味古朴、栩栩如生,同时细节处又丝毫不落,刻画到位,充满岁月的痕迹,好像真有一截活生生的树桩立在面前。有的茶壶从正面看,整体略向前倾,壶身重心也靠前,底部伸展出的树枝状壶把,正好把重心整体往后拉,比例显得更为协调,壶钮则设计成一只活泼的松鼠,使茶壶充满生命力,更具大自然的气息。
“捏出一把好壶,要经过反复思索、琢磨,体悟树桩的精、气、神,茶壶才更有内涵,更有气质。”林潮明酷爱种植花草,有一次他突发奇想,若将茶壶与树桩相结合,设计出树桩状的茶壶,那肯定十分有趣。敢想,就要敢做。林潮明便开始设计树桩壶,为了使树桩壶更形象,他还特地买了多个真实的树桩进行观察,力求创作出逼真自然的树桩壶。“《岁月留痕》最难做的是树皮的肌理,凹凸不平、纹路各异,雕刻难度很大,一不留神纹路就会断裂。”林潮明说,为了让壶体更像树桩,他在壶底也刻上了纹路,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此外,树桩壶在制作时由于形状特别,在烧制时壶身容易开裂,林潮明没有因此而气馁,多次尝试,通过改变壶身厚度和表面纹理等,最终成功烧制出树桩壶。林潮明说,创作《岁月留痕》树桩壶,能唤起现代人童年的回忆,在城市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壶身嵌铜让破壶“重生”
近年来,随着用壶、爱壶、赏壶蔚然成风,人们对潮州手拉朱泥壶的欣赏水平日益提升,手拉朱泥壶也逐渐被赋予艺术性,价格也不断提高。可是茶壶一不小心可能会磕破壶嘴、撞伤壶身,丢弃觉着可惜,留着又不雅观。如何让破壶“重生”?在嵌铜工艺方面也颇有研究的林潮明想到一种办法:用嵌铜工艺修补美化手拉壶。
林潮明介绍,修复破裂的手拉壶,要将碎片进行拼凑、简单固定、恢复原样,接着,要经过剪铜片、焊接、挫平、打磨抛光、仿古等程序进行修补。“焊接是一门细活,需要一定的技术,控制好焊接时间十分重要。”林潮明说,起初由于焊接时间把握不好,有时会导致壶身开裂,有时铜片无法镶嵌在壶上。经过不断的练习和钻研,林潮明最终掌握了焊接技巧,不仅成功修复了手拉壶,也让嵌铜后的手拉壶更具独特韵味。
此后,林潮明将自己的手捏茶壶与嵌铜工艺有机融合,把日常生活的风物融入嵌铜茶壶中,创作出一件件极具特色的作品。如今,林潮明的儿子林森杰也跟随父亲一起学习捏壶技艺,父子合作的作品《福寿壶》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家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供春壶》嵌铜壶获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暨第八届“大地奖”陶瓷创作设计大赛二等奖。
新闻推荐
名优企业专场人才洽谈会吸引近2000人次进场应聘 智能化招聘助力应聘者精准求职
图为洽谈会现场。本报记者梁佳涛摄本报讯(记者梁佳涛)10日上午,由市人社局主办的2021年潮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