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如何让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 丁铨等谈潮州老照片带来的启示

潮州日报 2021-04-13 12:15

潮州文化沙龙⑦?第七期“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现场丁铨陈夏阳许世冠庄俊辉李灿伟

韩文公祠原牌坊背面照片、潮州府衙楼镇海楼照片、潮州车站老照片……《旧影潮州》一书用摄影定格百年前潮州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风貌。旧日影像,得以“重生”对于潮州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4月10日,“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第七期)在上水门府学旧地举行,在此次论坛中,《旧影潮州》作者丁铨以其在过去六年间收集的四百余张老照片的经历,为我们讲述“一段看得见的潮州史”。活动还邀请研究潮州历史、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交融益彰”主题,通过精彩的对话,讲述城市建设如何做到传统与当代相得益彰,以及百年老相片对建设美丽潮州的启示。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丁玫吴冰摄影:本报记者庄园

丁铨(《旧影潮州》作者、自然纪录片导演):

“一段看得见的潮州史”

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在网上搜到了一些关于潮州的老照片。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我很是震撼,感觉看到了一个陌生的潮州。后来我继续在网上查,有时候用潮州的英文“Teochew”来搜索,这个“潮州”,特指广义的潮州,包括当时的潮州府、潮州八邑,在国外的一些图书馆找到了些老照片。我收集回来的第一张照片,是1895到1897年间,礼荷莲拍摄的《湘子桥》,这让我更感震撼。

小时候一直有听到一句俗语,就是“杂过葫芦山”,形容一件事情很复杂,比葫芦山上还复杂。直到我看到《什过葫芦山》这张老照片才知道,原来的葫芦山上是一个乱葬岗,这张照片也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还有一张是约翰·汤姆逊拍摄的《三元塔》,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急水塔。放大照片观察发现,1870年拍摄的照片居然还能够这么清晰。当我再将塔的顶端放大,发现上面站着两个人,这两个人站在那边要干嘛?接着,我去找一些相关的书籍资料,发现他们是为了根据身高的比例来量这座塔的高度才站在上面。这对我来说,是一点小小的成就。

慢慢地,我会去关注每一张老照片里一些非常有趣的细节。当时有一些资料显示,关于潮州最早的影像是汤姆逊拍的湘子桥,我就去考证了一番。汤姆逊在游记中记载了他当时是怎样去拍这些照片的。那个时代的相机体积非常大,汤姆逊当时拍摄的时候还被当地人用石头攻击,因为一百多年前的潮州人从来没有看过相机,他们以为他架了那么大的家伙是要去炸桥,所以他们就用石头去扔他,要把他赶走。被赶走后,汤姆逊就离开潮州了,只拍了四张照片。

我断断续续从外国网站、旧书市场等渠道找寻与潮州有关的历史照片。很多老照片不知道在哪里拍,只写了简单的说明。我就查找资料,询问网友,走访老者,了解他们记忆里的潮州,再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分享出去,试着拾回某些遗失的历史细节。

例如,在一本收集有1911年英国长老会在中国期间照片的相册里,里面有莉娜·约翰斯顿收集的四张潮州照片。有一张照片写了个简单的注释:潮州府的街道和庙宇。可如今,在潮州早已无法寻觅到照片中的景物。我发现照片中间戏台亭阁下的柱子上,写着一联字“且把今人作古人”,这成为找寻这张照片位置的关键所在。经走访,从小在青龙古庙附近长大的90多岁老人回忆道,这就是潮州人口中的“大老爷宫”,也就是青龙古庙。从宫门出来处有个戏台,戏台的对联是:“宜将后辙观前辙,且把今人作古人。”据考究,这张照片是目前唯一能看到的宋代青龙古庙影像,弥足珍贵,这也让我备感影像整理考证及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能让我们从中窥见历史原貌,多少能为已遭破坏或已毁的建筑物提供修复时的依据。它亦提供了历史的细节,我们得以看见文献和口头相传的历史,甚至被时光完全遗忘的一鳞半爪。

从最初看到家乡百年前照片时的震撼,到收集了更多老照片后对其进行解读,再到第一版《旧影潮州》的出版,在增订版出版过程中,为了更加严谨,我重新走访核实,在许多老人、学者及热心潮州文化网友的帮助下,对历史口述的细节进行多次校正修订。多年来,我也多了这些机会去接触、了解潮州历史,特别是这里延伸出的所有意料之外的东西,都让人备感欣喜。

其中,有一张重要的照片——镇海楼的正面影像,因为它的加入使得整本书更具分量。1911年,镇海楼被烧毁后,人们便难以在档案中看到它原本的模样。2020年冬,潮州市决定启动实施镇海楼复建工作,同年我辗转购买到这张照片,将它收入该书中。

潮州镇海楼的高清扫描版首次亮相,将对复建镇海楼有参考价值。镇海楼上的府楼猴到底有多少只?牌匾上的字、建筑墙体、瓦片、栏杆、墙上的广告等都值得考究。希望通过这张珍贵的老照片,尽可能读出历史的信息,提供古建筑复建的依据,让设计师从中获得灵感和想法。

我想,潮州老照片的收集和探寻应该是开放的、无止境的,是众人的力量汇聚的,是不断更新、校正、完善和延伸的过程。可能还有更多老照片需要更多人去发掘,希望借这扇窗,把以前的故事讲述出来,让更多本土年轻人参与进来,提供相关线索,寻找到不同时期的东西,进而尝试去做更多的事情。

从影像的角度解读百年前的潮州古城,相信能对潮州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而站在更大的维度看潮州,也许会带来更大的思考,游客固然可以来看“当当当”,但也需让人们看到、知道,湘子桥850年桥墩的秘密以及作为广东第二大商业中心的曾经,这需要更多引导,让人们到潮州来的时候,能了解到古文物古建筑的精髓所在,看潮州历史的时候,也能看见潮州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许世冠(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市城建局退休工程师):

抓住潮州文脉尊重历史细节

当年父老曾相传,青龙古庙是以地形和建筑构成的似飞凤呈祥状的风水宝地,古庙的位置为“坐乾、向乾、水流乾”,庙宇主体及拜亭为凤头,内侧戏台、神台为凤耳,庙埕带石坎水池为凤胃,古庙左右两片竹园为凤翅,青龙庙巷大榕树为凤尾,从而形成整体的古庙景观格局。青龙古庙这张老照片作为我们目前唯一能看到的宋代青龙庙影像,弥足珍贵。它让我们看见了古庙露台及神台一角飞檐的历史原貌。

在城市建设中要抓住潮州文脉,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形成具有潮州特色的建筑,韩文公祠在1984年修缮时也是如此。韩文公祠曾经历多次修复,当年指派我参与修缮,我既有压力,又深感荣幸。工人们听说是修缮韩文公的宗祠,工作起来也很卖力。

韩文公祠有四柱三门石坊,坊匾镌刻由胡耀邦手书的“韩文公祠”四个字。主祠分前后两进,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屋架,古朴大方。修缮时,要重新打造一个坊匾,但这个牌匾应该多大,如何制作,放在这里是否适合,都经过了十分慎重的考虑。当时我们搭建了一个比例1:1的牌坊,请群众来提意见,集思广益,让牌坊更符合设计要求。且当时使用的砖瓦质量上乘,至今完好不会漏水。最后工程完成得不错。

此外,依据老相片做参考,展示古建筑的风貌,我们可以产生联想。要注意的是,在古建筑复建过程中,尤要尊重历史细节,建筑的结构、色泽、形态等考虑要慎重,原则不可变。

陈夏阳(注册城乡规划师、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读懂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建设

民国时期,中西合璧代表性建筑的骑楼建筑被引入潮州,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古城贸易的日趋繁盛,古城建设了9条骑楼街,现在还有7条较为完整,并与明、清时期的石牌坊共存,极具特色的“民国”小洋楼,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区。

我觉得,潮州古城最大价值在于,唐宋元明清建筑的不断代,以及“山水洲城桥”古城元素的完整性。谈保护,我认为对现有的民国时代的历史建筑,要原帧性地保护下来,将同时代的建筑串联一线。游客来潮旅游时,今天可以逛逛民国的建筑,明天走走明、清时期的牌坊,后天则可以看看宋代的东西。

古城的历史特色,是将一代代历史鲜活堆积起来,各个时代的建筑师都留下了他们的精品。一些建筑的装饰物,比如木雕、石雕等潮州民间特色建筑工艺,既是潮州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也是历代建筑师精益求精精神的体现与传承。在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方面,不仅要学习传统元素的实质与内涵,更要了解所处时代的建筑师对审美及精品的执着精神,融合现代理念,设计出忠实于历史又具有现代性气息的精品,彰显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理念的高度融合,才是复建的真谛。

老照片给了我们解读传统的基底,从中可以找到一些传统的元素和符号,通过老相片整理出当时历史的记忆,运用到城市改造过程中,将会更具魅力与吸引力。古城格局为“外曲内方、四横三纵”,我们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潮州规划布局方面延续了传统理念,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古建筑要坚持原帧性、可识别性,新建筑要提取传统文化,可搭配新型材料。要深刻读懂传统元素后,再规划、再建设,突出地方特色,才能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这样50年后、甚至200年后的人看到时,还会觉得2021年设计的建筑有意思,这是对我们这一代建筑师、规划师的要求。

老照片中有一张在岳伯坊的照片,可以看到该路段的石板采用了甬道铺砖方法。在古城区下东平路微改造时,路面的石板就采取了这种铺砖方式,传承历史,让巷道更显传统韵味。部分墙体还出现了手绘画,例如富有年代感的“杂货铺”,它充满了街坊的记忆,也逐渐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不少游客经过时都会驻足拍照。在微改造中,对于历史街区,我们要坚持原帧性;而对于非历史街区,则要融入传统文化,可建设一些好玩的点,增加趣味性。

此外,我认为,培养文化自信十分重要。对本土文化有所认识、了解及学习是文化自信基石。谈对古城的保护,首先要对古城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今天所举办的活动,通过潮州老照片,用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潮州历史,传承潮州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更多潮州人,特别是将来可能会离开家乡的年轻人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让保护文化的精神得到延续。希望以后类似的活动可以多开展,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弘扬时代精神。

庄俊辉(市委党校教研室主任、政治学讲师):

依托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我注意到,老照片中有一张是关于涵碧楼的。涵碧楼是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去年,依照修旧如旧原则,涵碧楼“潮州七日红”纪念馆改造提升项目完工后重新向公众开放。

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要保留城市的文脉,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交融,老照片能给我们以参照作用。比如建设新城时,不能对核心的古城区有所破坏,要处理好空间关系,以系统思维规划修缮保护好古城片区,科学复原古城建筑蕴含的传统文脉和哲学肌理,把它传承好,保护好,让它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其实潮州还有很多文化值得大家细细留意。比如潮州古城的脉络构成“北贵、南富、东财、西丁”、古城的传说、故事等。吸引游客的不应该只有潮州美食,我们更要依托现在的文化、文物资源,打造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把潮州的历史讲深讲透,给游客一个带得走的潮州印记。

李灿伟(市建筑设计院装饰室副主任、工程师):

彰显潮式建筑风格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潮州民居的设计建筑格局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叫做“肆点金”,另一种是“下山虎”,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天井。如今古城牌坊街不少茶楼是按照传统建筑格局改造的,较好地体现了潮州典型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游客。如今,潮州市各乡村都是着力建设新农村,我觉得如果在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卫生站等基础设施时,可以借鉴传统的建筑风格,突出潮州建筑特色,最后呈现的效果应该会不错。

镇海楼作为古潮州府显著的地标,它的复建将进一步丰实潮州历史底蕴,对潮州文化弘扬发展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老照片为“镇海楼”复建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第一是建筑材料,包括砖、石、瓦、木;第二是一座三层建筑,第一层是砖石结构,第二、三层传统的木结构;第三是朝向,它的朝向为坐北朝南偏西。

从老照片中能看到不少潮州特色,如楼上悬挂着“潮州府”的牌匾;二到三楼的栏杆上有形态各异的木猴装饰构件,也称府楼猴,及潮州独有的木结构等。我们要经过长时间大量的研究和根据相关老照片提供的信息,广泛采纳意见,在建筑内涵上融入潮州特有的元素、在建筑风格上凸显地方风格,充分彰显潮州文化之特、潮式建筑之美,延续历史文脉,建设出独具潮州特色的镇海楼,将镇海楼打造成为潮式建筑的集大成者。镇海楼也将是府楼标志性的建筑,更是维系我们海内外乡愁的文化地标。

新闻推荐

潮州市人才驿站积极打造柔性 引才栖息地 去年新引进 入库专家116名

本报讯(记者郑健通讯员陈哲)记者日前从有关方面获悉,潮州市人才驿站在2020年度全省人才驿站工作绩效考核中获得“优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