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比较类材料题的特点和解题思路 讲课教师:陈昭武 潮州市华侨中学历史教研组长、潮州市历史中心组组长、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潮州日报 2021-03-25 00:52

名师讲堂

讲课教师:陈昭武潮州市华侨中学历史教研组长、潮州市历史中心组组长、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比较类材料题是高三历史主观题的必考、常考的一种题型,该题型能比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组织概括能力、审题能力、史类运用能力、史实辨析能力、时空比较能力,由于该题呈现出的明显的综合考评方面的优势,故往往成为考生史学素养的“标签”,同时也令重视度不够,史实积累不多、理性思维缺乏的考生感到“下手不易”甚至茫然失措。正确认识比较类材料题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般而言比较类选择题设置的是两段材料,比较的人物、事件无明显时空限制,虽然可比较的内容多、细、杂但在本质上却是历史事件、历史概念、阶段历史的考查。比较类选择题从表面上看有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主要体现在设问上的不同。如设问:试指出宋朝的“商业革命”和欧洲新航路开辟背景上的不同;比较新文化运动和欧洲文艺复兴影响的不同;试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在背景、内容、影响的不同。这些都有明显的出现“比较”的字眼应都属于直接比较。间接比较并无明显出现“比较”的字眼,具体的答案却需把不同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表达出来。间接比较在命题上更为灵活,图表、漫画、文字题都可以考查,甚至高考四道主观题都可以按这种思路去命题。如命题时可以设计成表格题,表格里面赋上不同时空的史料,然后设问,“根据表格内容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论证”;或是列出两段材料然后设问:从以上史实你对某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体会?甚至仅列出一段材料蕴含一个主题,然后设问:“若为该主题进行论证,你觉得还须补充什么史料(史实)”等等不一而足。如何解决两种类型的比较题,下面揪出一些典型例子进行剖析。

典例一:直接比较,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同一主旨不同内容;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影响。

材料一、17、18世纪的欧洲,酒馆成为最初的公共领域。酒馆是模仿贵族的社交方式而来的,同时也保持了平民化的特征,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交往空间……酒馆在17世纪末18世纪早期已经成为英国正在出现的政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酒馆里资产阶级对政治事务的讨论和批评在范围更广的公众中得到传播,使公众可以对国家及其事务进行监督,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公共领域成为宪政的基础。

——《十八世纪英国城市公共性研究》等

材料二、明清以后,四川茶馆遍及城乡。晚清至民国,茶馆成为成都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设施。茶馆是人们消闲、打盹儿的自由天地和评书、杂耍的表演场所,也是说买卖的民间交易所,还是讲道理、断公道的民间公堂……民国三十几年,社会不稳,茶馆忌谈政治,墙上往往贴有“莫谈国事”的警语。

——贾玉英《成都茶馆经济与茶馆文化述评》等

问:据材料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酒馆文化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成都茶馆文化的主要不同之处?

该题的设问是“主要不同之处”,解题的关键首先在于概括两段材料的意思:第一段材料的主旨意思是:17、18世纪的酒馆是英国开放的场所,是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政治是重要话题;第二段材料的主旨意思是:晚清至民国茶馆也是中国开放的场所,话题多、各种活动多,但却“莫谈国事”;其次在于从概括的意思中再按设问列出主要的不同之处,为了使概括的不同之处精炼中肯,还需结合两国不同背景,17、18世纪英国已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政治氛渐浓;中国处于民国时期,民族危机加深,专制主义盛行。最后得出结论:最大的不同是“政治影响的不同”,再据此进行表述即成答案。

典例二,间接比较,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同一内容不同背景;同一内容同一意义。所谓“同一”和“不同一”都成为比较的对象。此类比较题的设问没有出现“比较”字眼,而代之以“分别”、“结合”、“综合”等。

材料、1927年10月,毛泽东进攻长沙失败后,准备向井冈山进发。他发现部队中有许多来自旧式军队的官兵打骂老百姓,有的战士还拿群众地里的红薯。这引起了毛泽东的忧虑,几天后他颁布了三条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后来毛泽东又提出了“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等“六项注意”……

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为解放军总部起草了一份《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该训令提到,这部纪律规定“实行多年,其内容各地各军略有出入”,故作统一规定。朱德当时也说,必须要把红军的优良传统恢复起来。1949年5月下旬,第三野战军占领上海后,执行党的城市政策,严格遵守入城纪律。有市民回忆:“无数解放军战士日日夜夜风餐露宿、不入民宅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原因。

该题的设问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的原因,解题的方法在于查找两段材料的关键句然后根据关键句去各自概括原因,第一段材料的关键句是毛泽东发现旧式军队的旧习气已严重影响到军民关系;第二段材料的关键句在于“这部纪律已与"各地的军略有出入"”须要把“红军的优良传统恢复起来”。由于该题的答案来源的常规化,每一段材料的上半部概括起来即为答案,故这类题对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较为熟稔。

间接比较的另一类型题是图表型的开放式题,比较的内容蕴含在其中,这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审题能力和概括能力如:

典例三

材料(见下图)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该设问没有“比较”的字眼但显然是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比较,同时须对比较的信息围绕观点赋以各自史实,并进行论证,此题可分四步解决:第一步列出比较对象,如:可据图6和图4各列出信息,信息1:英国的棉纺织品出口总量从1800至1940出现先升后降的情况;信息2:图6中国的服装出口总额自1991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第二步是定观点,中英两国的出口情况深受国内外形势所影响;第三步列论据,可以按信息1和信息2列出论据,列出论据的过程也是不同时空同一主题的史实比较。英国:出口量攀升的原因是,国内形势: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自由主义盛行;国外形势: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世界殖民霸主;英国出口量下降的原因,国内: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发展速度放慢;国内产业升级。国外,美、德成为新的发展中心。

中国服装出口上升的的原因:国内,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国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四步,表述成文。

挖掘可供比较对象的信息,依据史实围绕观点进行论述是这种类型题的常规做法,在比较信息时须要内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只有多个角度比较才能确保论证更充分。

以上所列举的比较类材料题的三大典例的解题方法思路对于我们解决类似历史题是一种参照,在碰到新题尤其是高考题依样画葫芦固然不好,但“问题”再多,“主义”是不多的,把方法烂熟于胸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能使自己的解题能力上一个新台阶,再“顽固”的比较类材料题必能被化解的。

新闻推荐

潮州市2所学校获评“广东省红领巾示范校”

本报讯(记者吴育杭)近日,广东省少工委公布了第四批“广东省红领巾示范校”创建评审结果,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小学以及湘桥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