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中关于照片的一个个故事,再现普通华侨家庭的悲欢离合与浓厚亲情 索要合影慰远念 夙愿未了终有憾
新加坡华侨林展开询问妻子家乡拍照片的价格。
林展开妻子回批称家乡摄影室拍的照片没颜色,所以未拍。
华侨饶思文寄去自己的照片以解母亲思念家人之苦。
华侨林文朝多次向家人讨要照片未果,再次写批信讨要。
潮州的育钦写回批告诉海外母亲,为了拍照片向亲友借了衣服和鞋子。
古巴华侨李云宏写信向家人讨要合影。
上世纪初,远渡重洋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轮船,从潮汕辗转前往南洋,至少也要半个多月的时间,加上船票昂贵,时间和金钱的成本都很高。不少华侨要么好几年都凑不了回家的路费,要么生意繁忙无法抽身回家。
多年不见亲人面,让家人寄张照片一解思念,是很多华侨退而求其次的一个小小心愿。然而,那时并没有发达的摄影设备,想让家人寄来一张照片的愿望,也是十分奢侈。侨批中提到关于照片的只言片语,生动反映普通华侨家庭的悲欢离合与浓厚亲情。
拍不起“肖影”恩爱夫妻互相安慰
一些记录有华侨照相话题的侨批引起了侨批究研学者沈建华的关注,她认为,这些普通华侨之家因为照相引发的一系列小事,蕴藏着非常动人的情感。
“塘中欲摄肖影着若干银?如无若干银,妹汝可与二儿及育钦同摄,肖影可供余及汝母合观欣喜,如若价钱太贵,则无相干,勿摄为要。”这是新加坡华侨林展开于1946年写给妻子妙椒侨批中的一段。意思是问妻子家乡拍照片需要多少钱,如果便宜,就让他们拍张合影让他和母亲看看,高兴高兴;如果拍照价钱太贵,就不要拍了,没有关系的。
林展开想念妻儿,内心很希望他们能寄一张合影一解相思,但考虑到经济条件,就加上一句“如若价钱太贵,则无相干,勿摄为要”,把这件事尽量说得可有可无,这样如若真的拍照费用太高,妻子也就不用过意不去而花一大笔冤枉钱了。
事实也正如林展开所料,那时中国的乡村拍照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妻子大概也觉得那笔钱不值得花,在回批时写道:“二儿此次预欲摄一影片,现在堤顶羊浓慧的影片摄来无乜颜色,故此不摄。”避开丈夫问及的价格不谈,只说家乡那家摄影室拍的照片没什么颜色,所以才没有拍。沈建华认为,那个时代,根本没有彩色摄影,之所以这么说,多半是为了安慰求相片而不得的丈夫随便说说的。
一来一回两封侨批,言语都很顾及对方感受,把拍照片这件事说得轻描淡写,让一件本来有点哀伤的事情,变成了恩爱夫妻“撒狗粮”,后人读来不禁莞尔。
借“行头”拍照只为展现“最美一面”
正因为当时拍照不易,所以很多人会把拍照当做一件大事来办,甚至专门为了拍照精心准备服饰。
“儿在三月初二往汕头,与育志兄同摄一影,念也收到否?儿身上穿之衣服在樟厝洲与朋友借的……脚穿之鞋是在本乡三房清潮、偏名大种伯借的,此人是儿之亲身好友。”“儿在家每日穿的是粗衣,村中热闹亦穿粗衣。”沈建华介绍说,这是1946年,身在潮州的育钦给海外母亲写的回批内容。他专门去了汕头,和育志兄拍了一张合照寄给母亲,并告诉母亲了为拍这张照片,他专门向亲戚朋友借了衣服和鞋子。还特别说明,自己平时在家,包括过年过节这种热闹的日子,也都是穿着粗衣的。而这也显示出了当年拍照片是一件多么隆重的事情,以致需要借到像样的“行头”以显示“仪式感”。
见照片如见亲人,能够收到万里之外亲人的照片,真的是一剂慰解离别之苦的良药。华侨饶思文在给母亲的批信中写道:“母念儿之心切,故寄呈像片一张,虽身在万里,不啻如在家也。本欲合父亲大人、四弟、五弟合摄一张,后以不果,故只得将既摄成者寄呈,无事之时取而观之,母子相见,喜何如也。”因自己和父亲以及两个弟弟都在海外,这位善解人意的华侨,想到母亲一定十分思念他们,本来想照一张合影寄回去,但还没有照成,只好先将自己的单身照寄回去给母亲,让母亲有空时就看看,这样可以感觉和儿子见了面一样,也能开心一点。侨批中常可以见到华侨对家乡长辈的孝心,总是通过细致的行动表现出来,读来令人十分感动。
年迈无钱回家索要“全家福”以慰远念
不管拍照有多曲折费事,能收到照片都是开心的。只可惜,有不少华侨,和家人多年未见,想要“见像如见人”,也不一定能如愿。
华侨林文朝于1961年写批信给母亲说:“自大人归国之时至今十三秋有余矣,儿身在外虽未敢称时刻思念,然朝暮之思亦是难忘。但儿屡次驰书回塘,向大人求一像片,以慰远念,但是往往亦是落空,使儿不胜暗伤心。今再向大人及文钦夫妇等之肖像、大小皆可寄来,祈望勿误。”信中可以看出,林文朝的母亲从海外回归家乡已经13年了,身在海外的儿子多次讨要一张照片,但一直没能如愿,颇为伤心,这次来信,又再一次讨要照片,还降低要求“大小皆可寄来”,足见思念之情切,想看照片的愿望何等强烈。
古巴华侨李云宏讨要家人合影无法实现的故事,听了更是令人心酸。
“吾年老迈,工不能固(顾),手上无文所存,难以取船费回家也,见字谅知可也。倘若得收此信银两,将家中人口合影一只相片,付来吾见也,吾心皆欣慰也,即相见也……”李云宏于1940年12月7日写给儿子李礽润的侨批里说到,由于自己年迈,工作不稳定,存不了钱,没办法买船票回家,所以寄回一些银两,希望家里人拍一张合影寄回去给他,让他可以见相片如见亲人,心里也能感到欣慰。
一位客居海外的老人,无钱回家和亲人团聚,想讨一张家人的合影一解思乡之情,这个最低要求的愿望总能实现吧?然而,从他的曾孙李柏达的讲述中,这位老人简单的愿望,最终却未能实现。据说当时家乡亲人接到来信,已经是两个多月后的事了,因为乡下拍照本来就不容易,全家人一起去拍合影就更是难上加难;再加上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邮路相继中断,这个过程中,老人的小女儿在逃难中失踪,妻子也在战乱中离世,再也无法拍到家乡沦陷前的全家亲人合照,老人的夙愿最终落空,成为终生的遗憾。
专家点评:
华侨漂洋过海,由于交通不便,少则数载,多则数十载,都无法回家乡与亲人见面,因此就把无限的思念寄托在看照片上。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照相设备仍是十分落后的农村,要拍一张照片谈何容易?因此就演绎了上面几封侨批所书写的心酸故事。那时即使是在海外,照相技术已经较为普及的情况下,要照一张照片仍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像上面侨批中的饶思文想给母亲寄上一张和父亲、四弟、五弟的合照,仍无法实现。
古语说,在烽火连天的年代,家书抵万金。而华侨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一张照片又何止抵万金?多少华侨靠着亲人寄来的照片寄托无限的思念之苦,已达到望眼欲穿的地步了。
(沈建华)
新闻推荐
在市区环城南路韩江大桥引桥处,执勤交警坚守在岗位上,保障道路畅通。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忙着为前来加油的顾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