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岁古城过年 形式变了趣味没变
■在潮州大城所,一对夫妇牵儿携女进城拜年。
■杨英杰(新快报记者)
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的大城所,古称大城守御千户所,是一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的青石古城。今年的正月初二,正是外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站在大城所西门的城垣上,看城外,来来往往拜年的汽车塞满公路;看城内,老屋纵横交错,灰墙斑驳,屋顶灰瓦在阳光下散发着古韵,孩子们在青石板街道上奔跑着放鞭炮玩耍。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这就是600多岁古城的春节,多年来过年的趣味从来没变:祥和而富有人情味,只是形式变了。比如,以前正月初二跟着母亲“担猪脚”回外婆家,累并快乐着;如今猪脚改成红包,开车去拜年,不累仍然快乐着。
正月初二“担猪脚”回娘家
正月初二,大城所的朝阳门外停满了各种牌子的汽车。城门洞里,提着大包小包礼品袋、牵儿抱女的年轻夫妇进进出出。
进了朝阳门,就是坐西进东的龙尾王庙。庙埕上,几个来城里走亲戚的孩童正欢天喜地点小鞭炮玩。我在儿时来城里给外婆拜年,拿到舅舅给的压岁钱,就会买鞭炮到庙埕放,或者和围成一圈玩“鱼虾蟹”的小孩赌上几把,输赢都很开心,然后,就等着舅妈做好一桌丰盛的饭菜“食日昼”。
儿时过年最开心的事,除了除夕可以吃到一顿丰盛的大餐,就是正月初二“担猪脚”给外婆拜年,又可以吃一顿好吃的,俗称“食日昼”。不过,“担猪脚”的任务不轻松。我家北港距离大城所约5公里,小时候交通不便,全靠步行。每到正月初二早上,妈妈就会准备各式礼品、大桔(潮州柑),还有一大锅乌豆熬猪脚。我和哥哥穿着新衣服,用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猪脚和礼品。临出发时,奶奶就叮嘱拜年的各种礼仪,然后说:“慢慢行,人到物就到。”
一路走走停停,终于到了外婆家里。外婆收好礼物,和舅舅、舅妈拿压岁钱给我们“压年”,我们就行礼说些“祝外婆健康长寿,舅舅大赚”之类的“好话”,最重要一句是“新正如意,甜茶拿来试”。听了这话,外婆就会抓一把“束砂”塞到我们手上,我们欢欢喜喜地和表哥表弟跑到街上玩,等中午“食日昼”后,外婆就把装猪脚的铁锅拿出来,用勺子挖了一大块放到碗里,其余的又让我们担回去。回家的路依然遥远,走到半路,我们又累又馋,常常偷偷地挖几块猪脚吃。现在生活好了,猪脚都改成红包,到城里拜年不是开摩托就是开小车,拜年换了形式。
正月十三“闹热”热闹吉祥
潮汕地区有每年“营神正、二月”的习俗,营老爷即抬请土神巡土安境。
每年正月初一,大城所内的杨姓小宗祠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所城里的锣鼓班敲锣打鼓沿着城内的三街六巷给全体乡民拜年,之后集结于总兵衙署门前的校场埔进行锣鼓表演。
正月十三是春节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四乡六里的亲戚以及外出的游子都会回到城里看“营老爷”,俗称“闹热”。是日,城隍庙圹埕数十名青年身穿明代守军服装和盔甲,手握红缨枪,跟着铿锵的锣鼓声来回奔走,不断变换阵型,刺、舞,重现了明军抵御外敌的英姿。
申时,先从城隍庙请出城隍爷和夫人神像,安放在神轿里。出发时,俊男俏女扛着描金秀银、用绫罗绸缎做成的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五彩大标旗走在前面,由二人各执马头锣在前头鸣锣开道。接着是擎大灯笼的、抬着城隍庙大香炉的,抬速报爷和仪仗的,然后是城隍爷和夫人的大轿,四位扮成差役者各执杀威棍跟随左右,后面就是“扮景”队伍,“扮景”是按戏剧故事来装扮,如八仙过海、彩楼记等,最后面就是锣鼓潮乐队,队伍浩浩荡荡。队伍所经之处,鼓乐喧天,爆竹震耳,狭窄小巷挤得水泄不通,大街圹埕更是人山人海。
少年时,我也曾扛过大标,打过锣鼓,唱上几句“金榜挂名时,喜得身荣中高第,青云腾步……”虽然去年和今年因疫情防控的需要,“闹热”暂停,但得益于新农村建设,旧城得到修缮、保护,前来参观游览的客人络绎不绝,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饶平县城综局联合县委宣传部、黄冈镇、县交警黄冈中队等部门开展县城市容市貌整治大行动,进一步提高县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