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外春城楼考辨

潮州日报 2021-01-24 11:02

吴泽煌

昔日,在潮州府城南门外,有一座城楼,称曰“春城楼”。随着历史流逝,上世纪五十年代,春城楼被拆除,今天,我们凭借地方典籍与民间传说,探寻昔日春城楼的零星记忆。

清光绪《海阳县志》中对春城楼的位置和沿革作了简单介绍:

南关外城在南关外风伯庙旁,昔为迎春亭,今称曰春城楼。咸丰四年,土匪逼城,南关绅耆谢世爵等于春城楼左右僦工迅筑土垣防堵,周围长十余丈,高二丈。凿城壕于前,深数尺,捍卫郡城,有重关之势。同治十三年,总兵方耀以土垣易坏,饬绅士林士骐,谢家诏,林国桢等重行修筑,易土垣以灰石。

显然,光绪《海阳县志》并未对春城楼的始建时间作具体说明,而据明万历十二年(1584)刘兴学所撰的《重兴南山禅寺碑》中所述:“门以外有春城楼、宝积寺相联附……”可知明万历十二年(1584)重修南山寺时,春城楼已经存在,则可判断春城楼建立期间当在万历十二年(1584)之前。从光绪《海阳县志》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春城楼在府城南门之外,原名叫迎春亭,笔者推测可能与昔日官员在此迎春劝农有关,春城楼原先或只是一个亭子,后来才变成具有防御功能的城楼。

据耄耋者回忆,春城楼原址位于今枫春南路与厦寺直街交界处,北向城门上镶石匾“春城楼”,楼上匾额书“春满南瀛”,并有楹联一副。据1987年编撰的《南春街道志》记载:春城楼楹联为“春日骑鹦鹉,城楼倚凤凰”,为中国同盟会会员林一足所题。而笔者挚友辜江枫则查阅资料发现,1948年徐义六编纂、翁子光鉴定的《潮州名胜联话》中写道:“经城南废春城楼,楼柱镌吕公望题联:"春日临鹦鹉,城楼倚凤凰。"此联"临鹦鹉"盖指潮人传诵之韩公白鹦鹉赋碑也。”故笔者揣测,上联描述的是人们在春日里临摹韩愈《白鹦鹉赋》碑的雅兴,《南春街道志》所载“骑鹦鹉”应为“临鹦鹉”之讹传也。

春城楼上昔日曾供奉神像。有老者回忆上世纪四十年代,于春城楼之断壁残垣中曾见到魁星的塑像。笔者认为春城楼的功能主要是战略防御,似无供奉主宰文运的魁星之理,而清林大川的《韩江记》有:“魁楼在雷祖殿右,即宝积寺旧基……”宝积寺在春城楼内(约今南春中学校址),即魁楼位于春城楼北面附近,魁楼主祀魁星,且较春城楼早毁,可能是魁楼毁后移神像至春城楼之上,而非春城楼原祀。

民间传说,春城楼建立之前,官府请潮州意溪中津风水先生“刘半仙”择定吉日吉时动工,“刘半仙”说某日正午时分,将有一个仙姑,手提竹篮经过此处,工匠要每天在工地等候,等到看到仙姑出现,便是吉时,立即升梁,屋梁两端各安排一个名字叫“顺”和“兴”的工匠负责扶梁。有一天正午,果然有一女子手提竹篮从南堤而来,众工匠见该女子和半仙所述无差,便齐声吆喝,立即升梁。该女子知道天机泄露,其中必有高人指点,于是询问工匠,工匠以实言相告,“刘半仙”泄露天机,于家中爆发眼疾而失明。后来人们为纪念仙姑下凡至此,于是在春城楼上供奉仙姑塑像,民间称为“七仙女”。

日寇侵华期间,日军在潮州外城布防设卡,从西门外的七圣庙、飞机场、吉利乡、前街至春城楼一带设双层铁丝网,春城楼设立哨所,严格限制过往群众通行,每天早上六点打开铁网出口,傍晚六点时分就关闭出口,百姓进出春城楼都得接受检查。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春城楼被拆除,其拱门石块被拆卸后用于水利工程建设,据说“春城楼”石匾移至城基路(今环城南路)用作垫路石板,后被移至北堤,今失其踪迹。

楼毁人空,现在只留存一些地名,诉说着关于春城楼的回忆。如以起于枫溪,止于春城楼而命名的枫春路;以北起南门古,南至春城楼而命名南春路;南春街道的春城楼居委会,还有以春城楼命名的公共汽车站名等。

新闻推荐

潮州一快递网点收到涉疫快件 □相关海产品已处理未流入市场 □相关接触人员核酸检测为阴性

本报讯1月23日,市卫健局发布消息称,此前潮州市一快递网点接收一份深圳来潮涉疫快件,经采取相关防疫管控措施,目前该快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