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镇海楼风采 彰显古地标魅力 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引关注,文史专家曾楚楠详解潮州府署建筑格局

潮州日报 2021-01-22 09:45

潮州府署主要结构示意图(来源:曾楚楠《拙庵论潮丛稿(二)》)

近段时间以来,潮州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工作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加快推进项目规划建设。作为古潮州府最显著的地标,镇海楼复建必将进一步丰实潮州历史底蕴,对潮州文化弘扬发展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与此同时,一组拍摄于清末的潮州府署照片在网上盛传,引起不少市民对府署风貌的浓厚兴趣。文史专家曾楚楠先生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详解了潮州府署的建筑格局和功能设施,并提出他对复建镇海楼的建议。

谯楼“新闻”、标准时间发布处

据清乾隆《潮州府志》、光绪《海阳县志》等史料记载,潮州府署旧在金山之麓,宋景炎三年毁于兵,明洪武初移建新街(即今昌黎路文化公园),此后历任主官各有增建重修。

曾楚楠先生告诉记者,民间俗称的“镇海楼”,是府署的谯楼,近来网上流传1909年德国人拍摄的照片显示,镇海楼共有三层,楼上悬挂着“潮州府”的牌匾。首层是府署的大门,门口伸出两面墙,与楼体平面构成30度角,远远望去好像一个“八”字,正如民谚所说的“衙门八字开”。

这两面墙有什么作用呢?曾楚楠先生解释说,明代皇帝每个月都会口授一道圣谕,先在直属管辖的大兴、宛平两县传达,再向全国颁布推广。这种圣谕往往是一句简单的话语,表示当月主抓的中心工作,而且每个月都不相同。州府迎接圣谕之后,必须张贴在墙上,并搭建讲台,请州学、县学的教谕或者优秀生员进行宣讲阐释。此外,朝廷、上级的政令、布告,以及一些案件的判词、科举考试中式的名单等,都在此地张贴公布。可以说,“八字墙”就是古代州府的新闻发布处,因此,府署门口昔日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场所。

“镇海楼还有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报时,一个是瞭望。”曾楚楠先生说,由于谯楼本身比较高,站在楼上瞭望,城中的警情一目了然。而古代社会的标准时间,是由官府掌握和发布。报时的方式是擂鼓,每日早、午、晚三个时辰,府署率先擂鼓,东西南北四座城楼听到以后同时击鼓,使全城官民获悉法定标准时间,以便合理安排生活作息。擂鼓报时之后,往往还会放炮,所以鼓楼上还安置有炮筒。

申明亭旌善亭惩恶扬善“红黑榜”

“谯楼对面,旧时是一面照壁,旁边建有两个亭,一个叫"申明",一个叫"旌善。"”曾楚楠先生说,这是明太祖朱元璋诏立、用于教化民众的设施。所谓“申明”,就是申明教化,“旌善”则是表彰善行。申明亭中悬挂着一块黑榜,凡作奸犯科、道德败坏者,用白漆字记录在上,相当于一张黑名单。旌善亭中悬挂的则是红榜,急公好义、行善积德等值得表彰的行为,用金漆字题名于榜。

这“红黑榜”,具有激励和惩戒的意义,其相关规定也十分严格。据曾楚楠先生介绍,名字一旦上了申明亭的“黑名单”,就必须接受管制教育,有改过从善的表现,经审核六年内再无过失,方可取消“污名”。由于两亭并非游览性质,亭外还设置有栏杆,让过往民众只可观看无法靠近,并能防止有人偷偷擦除篡改榜上的内容。

仪门廉政警示语举目可见

穿过谯楼,迎面是一座石牌坊,称为“仪门”。曾楚楠先生介绍说,仪门正面刻着“公生明”三字,意思是官员要奉公守法方能明察秋毫。背面是十六字的“官箴”:“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宋代地方官办公的厅堂中,都立有一块戒石,上面刻着训诫官员的诫辞,是宋太宗从五代时期后蜀后主孟昶的《诫谕辞》中摘录出来的。后来,宋徽宗请大书法家黄庭坚书写,并颁示全国照此规格制造。到了明代,改为石牌坊的形式。“知府坐在大堂中办公,举目便见到那十六个字训诫,你所领取的俸禄,都来自百姓的膏脂,你尽管凌虐百姓,别忘记"举头三尺有神明"。如此震撼力,岂能不让人心生敬畏?”

在仪门的一侧,还有一座土地祠,同样是朱元璋下令各地建造,用于震慑官员的廉政警示场所。

主体结构历代地方官履职场所

穿过仪门,就是府署的主体建筑——大堂,是历代知府履行职责的场所。“这在影视作品中最经常见到,其中的装潢、摆设,如公案、虎头牌、匾额等,国内的河南陵县县衙、山西平遥县衙,都有实物可供参考。”曾楚楠先生说。

仪门和大堂之间的通道两侧,分布着八间房,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以及两间办公室。据曾楚楠先生介绍,自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便设有“六部”,来到州府一级,相对应地设置六房,方便有条不紊地按照各自职能办事。大堂后方还有二堂、三堂、花厅,是非正式办公场所。再往后是生活区,有花园、迎宾馆、戏台等。此外,在府署一侧,还设有监狱和羁留所。

职官题名碑历代主官一字褒贬

曾楚楠先生特别介绍,府署的堂壁,有一块职官题名碑。目前地方文献所能看到最早的一篇题名碑,是元朝李复《府官续题名记》,此外还有明朝盛端明、陈一松,清朝光绪年间张联桂的《潮州府职官题名记》。张联桂的题名碑,从唐朝韩愈开始,一直到光绪年间,记录了三百多人。出生于清末的佃介眉先生,青年时期曾见过那块题名碑,上面记载着历代潮州主官的姓名,籍贯,到任时间,以及一字之褒贬,如某忠、某勤、某诈、某伪等。“百姓说的"官声人去后",确确实实就是这么回事。在任期间,一旦不小心办错某件事,就可能勒于石上、遗臭万年。”

曾楚楠建议:

将潮州府署主要结构纳入复建规划

据清乾隆《潮州府志》、光绪《海阳县志》及饶宗颐《潮州志》记述,汉元鼎六年(-111)置揭阳县,属南海郡,辖(清)潮州府全境及嘉应州平远、镇平县地,开启了潮州2100多年的建制史。而自东晋义熙九年(413),分东官立义安郡,潮州升格为郡级建制,隋开皇十一年(591)“以潮水往复为名”改称潮州以来,府城一直是郡、州、路、府之治所,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曾楚楠先生说,至清乾隆三年(1738),潮州府下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大埔、丰顺九县,民国年间,南澳厅改为县,大埔改隶广东省第六区,潮州府改称广东省第五区,仍辖县九,故民间历来有“潮州一府管九县”之说法。能够体现潮州历史沿革,体现郡城作为潮州“首善之区”的标志性建筑,非潮州府署莫属。

“复建镇海楼,对传承弘扬潮州历史文化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曾楚楠先生认为,复建镇海楼,可考虑将府署的主要结构纳入规划,以较为简洁的手法展现明清府署概貌。建议将申明、旌善二亭,仪门、正堂和职官题名碑等纳入复建规划,这几处设施有助于彰显府署的地位和功能,同时兼具现实的价值意义。镇海楼的第二层,可恢复鼓楼的功能设置,摆放钟鼓、炮筒模型,关公和孔子塑像。第三层可作为陈列展厅,以图文的形式介绍府署的历史沿革,把没有条件复建的结构展示出来。

曾楚楠先生还建议,后续对昌黎路的定位,也应以“府署一条街”为宜。旧时昌黎路因是府署所在地而格外繁华,蒙冤受屈者想到衙门告状,必须递交状纸,而状纸有一定的格式,不是谁都会写,于是,沿街出现了代写状纸的行当,与此相关的笔墨店也就纷纷开张。人流密集场所,自然带旺了餐饮、住宿生意。官府还在此地开设医药局,方便老百姓寻医问诊。因此,镇海楼复建以后,昌黎路沿街可作配套的规划,形成整体的府署文化展示效应。

■相关链接

“府楼猴”:108只还是18只?

采访中,曾楚楠先生还提到“府楼猴”的问题,即是立在镇海楼栏杆上的木猴装饰构件。民间传说,“府楼猴”总共有108只,曾楚楠先生一直表示怀疑。镇海楼在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被烧毁,木雕构件“府楼猴”幸存三只。从实物上看,木猴体形比较大,以平均2公尺立一只计算,108只需要216公尺。曾楚楠先生认为,这非常夸张,相当于镇海楼周长比广济楼还要大。

曾楚楠先生告诉记者,辛亥革命潮汕起义军指挥者之一黄少白,直接参与了攻打潮州府署,其回忆录中提到,府楼结构坚固,有石砌的围墙,楼上有一口大钟,上刻梁山泊108好汉,中间立着一樽关公塑像,楹头有18只猴头。“如果是18只木猴,那么平均2公尺一只,仅需要36公尺,这个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另外,黄少白还提到,府楼早晚报时要擂鼓108下,对应大钟上的梁山泊108好汉。而据佃介眉先生的文章讲述,则是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廿四节气、七十二候,合起来恰好百零八之数。

□文/本报记者江马铎

新闻推荐

潮州市公安局、潮州移动:联合开展“断卡”行动宣传活动

本报讯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断卡”专项行动工作要求,提高市民对全国“断卡”行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群众对电话卡、银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