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日昌:三世诗家世所无
●杨史辉
丁日昌一家有“一门风雅”之誉,丁氏三世诗家即丁日昌及其子丁乃潜、丁叔雅和孙丁韵初三代;丁日昌的其他子侄也多能诗能书,多才多艺,颇有成就。在丁日昌家族中,三代都出诗人,确实了不起,成为诗坛佳话,为地方文化增光添彩。
丁日昌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丁日昌诗歌众体兼备,表现手法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其诗歌率真深挚,清朗爽畅,真性情。《百兰山馆古今体诗》共收录诗什600多首,历史跨度长,从青年到晚年都有诗作。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温廷敬先生在《潮州诗萃》中收录丁日昌诗233首,评价丁日昌诗“诗独写襟怀,浩浩落落,而高情逸韵,令人扑去俗尘三斗,盖实能兼有太白、东坡之长,而又不为所局者,司空表圣所谓"天风浪浪,海山苍苍"者,庶几近之。”对丁日昌的诗评价甚高。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评曰:“日昌诗,行神如空,有一泻面川之概,惜为吏治所掩。”丁日昌诗歌成就自他在世时,已为世人所重,他的好友、清代名诗书家何绍基有诗相赠:
果中之王信非偶,诗坛之霸世应有。
公于杜韩盖伯仲,我愧胡冯老先朽。
诗中将丁日昌与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大文学家韩愈相提并论,奉其为诗坛霸主,这样的称赞似乎有点过誉,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丁日昌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在当时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丁日昌次子丁乃潜(1863—1928),原名惠馨,字旭卿,号讷庵。能诗擅书,他的诗和书法早年学习苏东坡、董其昌,晚年渗以刘石庵(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清代书画家、政治家),融会贯通,自成风格。丁乃潜绝意仕途,专治诗及医,工书法,旁及堪舆星卜,博闻广涉,有《匏存室诗钞》1卷存世。他的诗咏怀抒情自然舒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自有特色,受到当时名家曾习经、陈石遗等的肯定。
丁日昌第三子丁惠康(1868-1909),字叔雅,号惺庵,诸生,户部主事。与谭嗣同、陈三立、吴彦复并称“清末四公子”。丁惠康对经史百家、训诂词章、金石考古、版本学都有涉猎。参加过戊戌变法,广东省总督岑春煊派往日本考察学校,一年后回国到广州主办学堂事务。辞职后定居北京,为国事奔走南北,可惜才不得施,抱恨于1909年在京去世,年仅41岁。著有《丁叔雅遗诗》,附印于二兄《匏存室诗钞》之后,与当时广东诗人姚传木的诗歌唱和,则编成《双红豆卷》。梁启超称其“卓荦有远志,忧国如痗,而诗尤以神味胜”。他诗学李义山、龚自珍,绝无一毫尘俗气,也擅词,诗名与曾习经、黄遵宪、丘逢甲合称“岭东四诗家”。 温廷敬先生在《潮州诗萃》中说:“忧时感事,芬芳悱恻,有骚人意。”《潮州诗萃》书中收录丁惠康诗30题,96首,内容丰富,从诗的内容看,大部是他抒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交游等,从中“藉知其生平梗概”,在清末民初的诗坛上有一定的影响。如《感事诗》:
被发茧足行邅邅,有人流涕哀江南。
眼前所见皆余子,大宙之乱何时戡。
作者感庚子之乱,悲愤呼号,字字痛切,二十八字写尽时局。丁叔雅英年早逝,曾习经、黄节等诗人都有诗深表哀惜。
丁日昌的第三代,丁乃潜次子丁韵初(1885—1920),名鸿胪,他幼承家学,少有诗名,曾在政界任职,亦任过教职。但天不假年,卒时年仅35岁。丁韵初擅诗,能书,他的书法受其父影响颇深,从唐人写经入手,掺合己意,他遗下的《问樵诗草》手稿,清逸隽丽,并编祖父昆仲、父昆仲及己身昆仲三代诗成《三世诗集》,未刊。
诗人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近代著名文学家)在《哭韵初世兄》诗中写道:三世诗家世所无,讷庵遗稿序非虚。老天最不成人美,竟夭诗孙丁韵初。
诗中对丁日昌,丁乃潜、丁惠康两兄弟及丁韵初三代诗文相传,文脉一线,清刚磊落的诗风和艺术成就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对丁韵初的早逝深表惋惜。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入冬以来,潮州燃气供气量持续向好,日供气量3次突破100万方大关,创下该公司成立以来最高供气纪录,标志着其气源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