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方民间美术的百年变迁
民间美术为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审美的体现,也是诸多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基础,那么如何通过发掘,激扬和彰显其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近日,“新传统的再发明:作为灵感、遗产和生产的区域民间美术”展览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举行。
展览将机构馆藏与私人收藏的南方民间美术藏品,和广州美术学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们从民间美术或手工艺获得启发创作的当代艺术、设计作品并置,来共同呈现“民间美术”百年来的变迁。展览将展至2021年1月3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民间美术的历史与新生
展览现场,摆满了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藏品与创作,藏品包括潮州木雕、潮绣、广绣、香云纱等各类民族风俗物品,艺术作品包含绘画、版画、设计、影像、雕塑等。
“我们希望通过追溯自1927年顾颉刚等学者在中山大学编辑《民俗周刊》所开创的南方民俗学研究的历史,与馆藏经典民间美术藏品的入藏经历,以及当代艺术家和学者们对区域民间美术的相关记录与研究,用"以图证史"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呈现民间美术与民俗研究、美术教育之间的互动关联,并以此延展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当代艺术与民间美术会构成未来中国的日常生活?”本次展览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表示。
不仅如此,记者看到,华南区域的民间美术不止作为艺术家们去乡野采风的灵感源泉,有的还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转变,甚至有的还成为了当代民间工艺生态产业的“一分子”,参展的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创作让古老的手工艺有了新生。
卢麃麃等人创作的作品《剩余价值——十二月花》收集了服装厂等加工企业的“余料”,制作成12件款式各异的西装,她在展览现场表示,“希望用这件作品引发人们对于"有用物"和"无用物"的重新思考。丁敏作品《时有微凉不是风》将传统的广绣工艺品注入了现代审美:十来根长长短短的竹段连缀在织物之间;几竿翠竹,三只小鸟,分别绣在几层薄纱上。丁敏表示,正如作品名所述,创作灵感来自古诗中的意象;而构思则是以岭南女性的视角来展现满目竹林美景。大色块的组合、抽象的点线,加上三只精工绣成的小鸟以及真实的竹段,营造出一种竹林的感觉。
探讨民间美术与当代艺术结合的可能
展览开幕当天,现场还举行了以展览为主题的“新传统的再发明:作为灵感、遗产和生产的区域民间美术研讨会”,策展人陈晓阳与多位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专家学者共同讨论民间美术与当代艺术结合的多种可能。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刘晓春教授多年研究区域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认为,艺术家与老百姓是互为灵感,相互启蒙的关系,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到当下的地方文化活化中来。“艺术家在采风借鉴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再创作,用更现代的方式呈现、表现、宣传地方的艺术生态。”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段颖提出,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民间手工艺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更多地联合不同的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建立新的连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育杭)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0年10月“中国好人榜”,潮州市市民谢惜丹荣获“诚实守信”类中国好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