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工夫茶凑闹热
□林少亮
像点燃引信,灿烂的烟花布满天空。近日,潮州工夫茶的话题,挠起许多茶人心头的痒痒。一瞬,谈工夫茶文章如“大风起兮云飞扬,”风起云涌,微信报纸变成关心潮州工夫茶发展话题的大好擂台,凤凰单丛茶店,工夫茶座,在潮州街头巷尾到处如满眼繁花,大有千树万树梨花开姿势。许多品茶之家为其生意兴隆乘风借力不必说,还有人说要把潮州工夫茶推上世界,终于应了一句“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的声音”,有潮人就有工夫茶的存在。所以,要把潮州工夫茶推上世界一句话,并不是没有基础。虽然难于界定什么时间被带到能闻潮声的地方,怎样在潮人劳工中,或在善做生意的潮人摊点或商店公司中,“山水精魂壶中火瀹,人生况味座上斟”的潮州工夫茶,维系着漂流世界各地而植根于内心的乡愁。
我一听到把潮州工茶推向世界的远瞩高瞻豪言壮语时,心头常常泛起一个个美丽的涟漪,难道数百年植根于世界各地的潮人后代不就是最好的同盟军么?除了近年为了商业需要才被推出的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在茶业中人的锲而不舍的炒作,表演可以展示一下潮州姿娘仔温婉优美的丰姿和用纤纤玉指牵住茶客的视线,而天下层次不同人士饮茶时,有谁按二十一式一板一眼进行?那种饮茶八股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说二十一式冲泡标准也好,说是潮州茶道也好,在当前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方面,这对弘扬深厚的潮州茶文化实为大好事,确是轻巧的点睛之笔,实不可厚非而应大力肯定,这是一种新社会风象。既然是一种新风象,这风也不是空穴来风。所谓品茶标准二十一式,并不是一人一时的发现和总结。韩江水长流,谁舀到一瓢水,应该饮水思源才是正理。
潮州工夫茶既是历史悠久,溯源者远追明代后期,那只是研究专家的泛泛而谈;而在当代,有据可查的,金石乡地方文化学者潮州耆宿翁之光老先生,早于1957年即对潮州工夫茶的精髓有所归纳总结并著有《潮州茶经·工夫茶》一篇,收录于他的油印本《潮风》之中,随后也有许多研究者出来谈潮州工夫茶自己的研究成果,曾为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包括二十一式在内,都似有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五指山,但经细思,因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就是那么些框框架架,有工夫茶研究专家给以归纳梳理并加以提炼形成标准化,操作起来,也就有章可循。因翁老先生的油印本几乎湮没罄尽,1995年,潮安县政协文史委请翁老先生大公子翁克庚先生勘校《潮州茶经·工夫茶》一文,发表于《潮安文史》创刊号上,读读或许对研究潮州工夫茶有些补益。
笔者最近见到一套明成化年制的茶具,潮州工夫茶具形制已与其相同,是否能资证它是潮州工夫茶的滥觞,从瓷器形制和品茶方式的沿革看,明成化之前应该就有这种茶具形制的存在,请别急于说那就是工夫茶具,那肯定是明成化贵族或官家品茶的小茶具,潮州工夫茶具为什么和它一模一样,而茶杯多少则与在场的人多少有关。品茶风俗是否从当时的贵族传到民间,或是相反,笔者不得而知。还是引用一句人人熟悉的古诗,再由研究者自己判断:“故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虽是另一个研究话题,而珍品茶具实实在在奉献给尊敬的读者诸君面前,共享。
新闻推荐
从机械设计到陶艺创作,在精准与变幻中把握完美 跨界者和他的龙窑
邢利祥与他的作品《无声》。邢利祥借助雨水创作的蘑菇碗。邢利祥的作品《累与坚持》邢利祥手捏的茶器《慎独》下雨那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