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富贵,方知饮食”的联想

潮州日报 2020-10-09 12:05

潮谚有“三代富贵,方知饮食”一语,意思是:真正“知饮食”的“美食家”,其前提一定是从祖父辈算起,连续三代都家境优裕。因为,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又以崇尚节俭为美德的古代。如果每天都以粗茶淡饭度日,“知饮食”从何谈起?因此,倘若家境起码在小康水平以上。甚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以至天天饭局不断,顿顿泡在珍馐玉食之中,久而久之,自然精于辨味,成为“知饮食”的“老食戌”。改革开放初期,笔者曾听过一段“古”:某日某部门宴请境外来的富商,宴席中间上一道分盅回笼蒸的“菜胆鱼翅汤”,汤盅很烫,服务员小心翼翼地端到客商面前,客商“礼貌”地站起来,伸手接过汤盅,暗地里伸出右手小指去摸一下盅的底部,这才坐下来开心地享用佳肴。原来,富商是“饭局老将”,深知盅在蒸笼里蒸,与从锅里把汤分舀到盅里便端上筵席,虽然汤都很热,盅底部的温度却大不一样,厨师是否认真按烹调规范操作,主人是否真诚待客还是马虎应酬,一试便知。当他觉得盅底烫手时,当然心满意足,而饭后的商谈也很成功。这位客商可谓是谙熟“于细微处见精神”之道,又是真正“知饮食”的高手!

民谚当然不等同于力求面面俱到的学术文章,其特色与魅力也正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上。“三代富贵,方知饮食”之主旨在于揭示:家优裕是“知饮食”的先决条件。其实,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社会环境,特别是当地的烹饪水平。比方说,居住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历来都生活在冰天雪地中,尚未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要求他们“知饮食”,就是极不现实的一厢情愿式的想法。潮人另有一则谚语,叫做“潮州人识食。”(“识”,或作“稙”〈读色〉,即“老虫食稙叶”的“稙”,与“稚”义相对)意思是:潮州人在饮食方面很精明、会讲究。(与鲁迅先生“有好茶吃,会吃好茶”的名言意思相近)最可贵的是,这种“识食”的概念风气还普及到每个家庭与个人,不管是“主中馈”的主妇,还是当今被谑称为“煮夫”的“主男”,大都能领会潮菜重视保留主料“本味”、配料须“合味”的要旨,务求菜式清鲜可口。正因为有此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潮州菜才能风行世界,成为烹饪界的骄子。

潮州人既然“识食”,为什么又有“三代富贵,方知饮食”的说法呢?那是因为,“识食”与“知饮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识食”,指群体总的习尚、风气;而“知饮食”,是指“辨味”水平特别高深的“美食家”,两者在程度、造诣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别。相对而言后者的产生一般都与长期、经常地浸淫于“美食环境”密不可分,其前提之一就是须有优裕的家境。而综观潮人的创业史,正如潮谚所说的:“头代贤,二代仙,三代浪荡癫。”“头代忍〈读"伦2"〉酸食醋,二代长衫阔裤,三代当田卖铺,四代芫荽衫芹菜裤。”(意为创业的一代是勤奋俭朴的贤人,有时吃饭时“忍酸食醋”,将就佐饭;守成的二代家境优裕,过着神仙的日子,长衫阔裤<根本不用劳作>;到了第三代,坐吃山空,又无一技之长,只好“当田卖铺”,就像流浪汉一样疯疯癫癫地勉强度日;及至第四代便沦为破落户,衣衫褴褛,穿着有如芫荽<香菜>、芹菜叶一样的衫裤)所以,要“知饮食”,成为真正的“美食家”,其先决条件就是要“三代富贵”,即有一个稳定、富裕的家境。

其实,像潮谚所说的“贤一代、富二代、穷三代”的现象,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航运、铁路、金融巨头范德比尔特先生,是美国史上第二大富豪。但他逝世百年后,奢华的古宅却因后代无力支付巨额的维护费用而易主给政府。老先生所创造的财富没能传过三代,兴建豪宅、炫耀性消费和不思进取很快就毁了这个家族!当然,世上没有绝对化的事物。位于日本石川县栗津温泉的“法师旅馆”,已有1300年的历史,至今传承了46代。其长寿的秘诀是旅馆有严格的店规:积德不积钱。开办旅馆的宗旨在于为客人提供服务,使他们拥有一个能放松心情又享受温泉的舒适环境。(参见《秋光》总651期赵路云《美国铁路大亨为何“富不过三代”》)可见,要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关键在于思想道德、原则、制度的传承而不光是财富的传承。在这方面,清代潮州“林俊髦针铺”,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据咸丰八年(1858)林大川《韩江记》卷五【针铺】所载:

“喜与皇家补衮,巧为游子缝裳。”此余老针铺旧联也。老铺招牌“林俊髦”三字,非店号,乃余上六代祖讳也。俊髦公琢针,货归真实,利取零些,故近而川、广、苏、杭,远及南交(按,指交趾郡,即今越南等东南半岛地区及南洋群岛)各国,女惟俊髦针最合用,商惟俊髦针最易售。业传七代,人养三房凡百有余口,一生吃、着不尽者,勤此为生计也。愿我后人不负厥祖,亦能货归真实、利取零些,不卖招牌,即为俊髦公之孝子贤孙也。

在古代锻造业主要依靠手工的时代,打造一根小巧玲珑、得心应手的铁针,原非易事。特别是针眼加工,要达到“小、圆、滑、活”的标准,其难度可想而知。林俊髦针铺之所以能把生意做到海内外,就因为针的质量有保证。售针的对象主要是妇女。“半边天”认可了,她们就是产品的“上帝”。而“女惟俊髦针最合用”,中间商自然就“惟俊髦针最易售”。更重要的是,林氏针铺还制订并切实履行“货归真实,利取零些”即价廉物美、诚实交易的经营宗旨、方针,并把践行不践行这种方针提到是不是“俊髦公的孝子贤孙”的高度去严格要求,故能“业传七代,人养三房凡百有余口,一生吃、着不尽者,勤此为生计也。”如按一代平均30年计,七代就是210年。从《韩江记》写成于1858年前溯,就是林俊髦针铺大约开张于1648年即清顺治年间。林大川之后,针铺又维持了多少年,可惜再无文献可资考证。而歇业的时间,估计是在清代末期机器制造的“洋针”占领市场之后。虽然从年代上说,林俊髦针铺远不如日本的“法师温泉旅馆”。但一个是纯手工的制针作坊,一个是依凭天然资源维持的服务业,两者之间原就缺乏可比性。而从如何保持馆、铺长盛不衰的经营方针上看,两者却如出一辙,不分伯仲。尤其是林氏针铺所坚持的“货归真实,利取零些,不卖招牌”的经营方针,实为潮人文化中一种优秀的传统商业精神的具体反映,至今仍有继承、弘扬的意义与价值。

林氏针铺虽不是世俗观念中的“富贵”之家,但七代人百余口“一生吃、着不尽”,亦属小康水平之上。那末,作为“针铺小开”的林大川,其“知饮食”的情形又如何呢?《韩江记》卷二有【清华馆】一文,节录如下:

湘江(即韩江)江沿酒馆,首推“清华”。人以其地极清虚,馔极精美,酒极其醇。器极其洁,使用酒保能伺察人意,极其乖觉也。凡契花酒者,更无不乐清华。以馆邻近六篷,易于传唤也……

简短的一段话,涉及到馆址、美馔、醇酒、食器、酒保、外卖。若非精于饮食之道,又焉能行文及此,面面俱到?所[~公式~]者,作者遵循“其构意也精而西(核),其措词也简而文,必篇整而格严,必句斟而字酌”之撰文宗旨(《韩江记》自序),不然的话,读者当能较详细地了解到作者“知饮食”之精微处。但仅此一端,潮谚“三代富贵,方知饮食”一语,亦可谓有至理存焉。

新闻推荐

国庆节,“志愿红”为潮州文明增亮色

青年志愿者交通劝导员在下水门等交通要道协助维持交通秩序。志愿者为游客热情指路。青年志愿者驿站免费为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