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创建我国首个电视台 梅益:从潮州乡间走出的传奇

汕头日报 2020-09-24 01:18

梅益故居

梅益小时候住的房间

梅益的侄子陈洧(左一)讲起老叔梅益的故事如数家珍

蔡锡忠回忆当年梅益回家乡指导工作的情景

邱声波回忆当年梅益回家乡指导工作的情景

金山实验学校校长林跃文讲述梅益在金中的故事

梅益在母校城南小学留下墨宝

潮州市湘桥区史志办主任谢丽丽介绍梅益生平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文 林少然 摄

潮汕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从古至今涌现出许多名垂青史的著名人物。历经岁月沧桑,他们的故事,依然代代相传于潮汕的街头巷尾,梅益便是其中一位。

梅益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二十世纪20年代,他是潮州有名学府省立金山中学的高材生;30年代,他既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又是进步刊物的创办者。他翻译了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持编撰新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谈到梅益,这是大多数人常用的标签。但很多人不知道,梅益来自韩江之畔的潮州,当年他沿着韩江,远赴北平、上海,追寻真理,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先锋,为民族和国家贡献青春和热血。

近日,记者前往梅益故居探访,阅读他的人生,感受他的精气神,也从乡亲、学者等知情人的口述中还原出梅益与家乡的深厚情缘。

人物简介

梅益(1913-2003,潮州人),原名陈少卿。1942年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广为流传,影响巨大,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曾以各种版本重印近百次,印数达五百多万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第一书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和社长,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是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开拓者。

古巷深处寻常人家走出传奇人物

初秋时节,阳光温柔。记者沿着潮州西湖边的小巷往里走,巷子悠长、静谧,斑驳的灰砖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许多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足迹,那些静静流淌的岁月,似乎被一条条老巷串联起来,我们寻访的梅益故居就在这里,位于与打银街黄尚书府相邻的小卞厝巷4号。

提到“梅益”这个名字,恐怕是无人不晓,他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几代人。记者发现,梅益故居与周围民居没有两样,是一所不起眼的老房子。烟灰色的青砖墙面上勾勒着土色的砖缝,低矮的方形窗棂,显得厚重无比,同时又在风雨的侵蚀下,洋溢出建筑的历史沧桑之美。

一进门是个小天井,抬头是空阔的蓝天,青石板铺就的地面高低起伏,荷花、榕树等绿植映入眼帘,把屋内点缀得生机一片,与古老的建筑交相辉映,别有韵味。

“这是我老叔出生的房间”,梅益的侄子,今年58岁的陈洧现场当起了向导,指着一间破旧不堪的小房间说。陈洧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梅益祖上是这里的一户寻常人家,他的父亲陈彦生在韩江当船工,后经营小本生意。梅益有5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三。由于家庭人口多,收入有限,梅益年少时家里一直很穷。

走过近百年的岁月,这座老宅已显得古朴残破,但其承载的往事,仍不失为乡村间一道难得的人文风景。

毅力顽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陈洧虽与老叔梅益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讲起梅益的事迹时信手拈来,滔滔不绝。说起老叔一生的成就,陈洧钦佩不已,像众所周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翻译作品,陈洧说,在艰苦的地下斗争时期,梅益的妻子与两个幼子先后逝亡,他强忍着巨大悲痛,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翻译完成了这部小说,全身心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中,以实际行动回答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时候的陈洧从家人口中得知,老叔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勤奋工作、鞠躬尽瘁。从早期从事党的地下办报工作到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从主持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到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初期的工作,再到后来主持编撰新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等,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至今陈洧仍清晰地记得,“老叔身材高大,平易近人,严谨细致”。让陈洧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时他跟老叔书信往来,老叔特别细心,不时地帮他指出信中的错别字。

梅益离休后,利用指导汕头经济特区建设的机会,多次回到故乡看望亲人。据陈洧回忆,梅益衣着朴素,为人十分低调。每次陈洧到老叔下榻酒店龙湖宾馆见面,老叔就跟他唠唠家常,听他讲一些家里的事。“老叔珠玑满腹出口成章,但跟他交流却不觉得他晦涩,那是因为他的平易和谦和”,提起那个赫赫有名的老叔,陈洧更多的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记忆。

刻苦求学改变了当学徒的人生道路

1926年,梅益小学毕业,父亲希望他像他哥哥一样,早点出来打工,当学徒或干别的差事。梅益却执意继续求学,考入潮州金山上的省立第四中学。记者采访时特意走访了梅益就读过的潮州城南小学和省立金中旧址的潮州金山实验学校。

城南小学校长傅小莺告诉记者,梅益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在潮州城南小学接受新式教育。“他既是城南小学的毕业生,也曾是这里的老师”,傅小莺说,1921年,梅益入城南小学就读,毕业后考上省立第四中学。1931年,在上海公学读书的梅益没钱交学费,饥寒交迫。在潮州人洪应堃老师的帮助下,梅益回到城南小学教书。1932年,梅益独自辗转北平,一面寻找革命组织,一面到北京图书馆自学英文。1935年加入“左联”,开始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1937年抗日高潮中,梅益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接受党组织的安排,继续留在上海工作。

梅益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立第四中学,也就是现在的金山实验学校。“梅益比别人慢了一个月到学校”,金山实验学校校长林跃文讲起梅益的故事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学校开学已经半个多月了,有一天梅益在路上碰到了小学的黄老师,问他上中学哪个班?学得怎么样?梅益回答说,家里穷,没上学。黄老师说,“哎!太可惜了!”

回家后,梅益哭了一个晚上,他的母亲也很难过,给他三块银洋,说:“先交一部分吧,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哥哥的同学龚文河带着梅益去找校长杜国庠。杜校长爱惜人才,对交不起学费的梅益十分同情,收下了他当学生,并摸着他的头说:“以后要是在期考得了前三名,免你的学费。”就这样,梅益借了别人学过的课本上学了。林跃文说,梅益非常珍惜学校生活,学习很用功,进步也很快。

直到晚年,回想起杜国庠等人的帮助,梅益仍充满感激之情,感谢他们“改变了一个本该当学徒的人的人生道路”。

潜心工作70载风华奉献新闻社科事业

梅益从事新闻出版业近70年,在新闻、广播电视、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刚正不阿,坚持正义,被世人传为佳话。

得悉记者探访梅益故居,写过《梅益潮州之行记事》的蔡锡忠、邱声波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一大早就在故居附近等候。1965年,梅益到陆丰县检查指导“四清”工作时,顺便回家乡潮州,召开农村广播宣传工作座谈会,蔡锡忠作为潮安县广播站的播音员,向时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的梅益汇报工作。

“对于与会同志所提的意见,梅益一一记录”,蔡锡忠回忆起与梅益接触过程的点点滴滴:他一点也没有架子,耐心地聆听,当场表示把情况带回中央同有关部门研究。在座谈会后不久,县委拨出外汇指标700美元给县广播站到汕头海关购买日本产半导体录音机一部。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经蔡锡忠口述,邱声波整理记录流传开来。

1977年5月,梅益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副秘书长、副院长、顾问、党组第一书记。1986年初,梅益以73岁高龄调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副主任兼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中国大百科全书》于1980至1993年出版,内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物等领域各门学科。梅益从1986年担任总编辑至1996年,在这10年期间,正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出版的高峰期与完成期。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工程浩大”,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庆和说,梅益不顾年事已高,呕心沥血,全力以赴地组织广大编辑人员做好审稿、出版工作,使这部浩繁巨作在他担任总编辑任内出齐,与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为我国出版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 汕头日报编辑部

联合主办

新闻推荐

看潮州农商银行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