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钟楼”的前世今生

汕头日报 2020-09-18 01:33

位于潮州庵埠开濠村的这座中西合璧的欧式建筑饱经岁月沧桑,折射着庵埠近百年来的繁华景象,默默诉说着一个个让人回味无穷的传奇故事

潮州庵埠的开濠村,当地人俗称溪头李,现存有一座欧式建筑“时钟楼”,室内布置朴素典雅,花园环境优雅宁静,整座建筑简洁而不失精致,别墅和花园都充满西式风情。正方带圆角双层建筑楼房,走廊拱形窗没有过多的装饰,日光透过玻璃外墙柔和地洒向角落,华丽气派。洗石罗马柱明朗却不显繁杂,雕塑栩栩如生,彩色玻璃门窗十分雅致。西式建筑巧妙地融入潮式园林,中西合璧。经过近百年的风雨侵蚀,如今的“时钟楼”带着岁月的沧桑,看起来并不是那么起眼,外观也不太新了。但是它折射着庵埠近百年来的繁华景象,可谓是庵埠重要的地标性历史建筑。

“时钟楼”的得名是因为当年顶楼天台的钟塔镶嵌着个硕大的法国时钟。“时钟楼”毗邻当时的潮汕铁路,法国时钟一个小时敲一次,时辰一到,就会响起清晰的钟声,过往旅客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且抬头就能看到指针指向,不会误了行程。因设计师的科学处理和独特设计,楼里的人却不会被楼上的时钟吵到。

但实际上,“时钟楼”只是“鸣园”遗存下来的一部分。据了解,鸣园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庭院,于1923年开始兴建,当时的鸣园据说有几十亩地之大。而时钟楼历经6年建成,可谓是鸣园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了。

时钟楼的主人是20世纪初潮汕商界赫赫有名的李彩臣和李鸣初。祖孙俩先后当选为汕头商会会长,这在潮汕地区实属罕见。时值汕头开埠不久,李彩臣经过努力打拼,从小伙计做到大经理,开钱庄,办学校,并于1913至1915年当选为汕头总商会副会长。而李鸣初是李彩臣的长孙,因其幼年时父母早逝,爷爷李彩臣便把他带在身边抚养长大。李鸣初天资聪颖,继承李彩臣的事业并发扬光大。1918年,潮汕地区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孙中山组建的粤军来到汕头集中整训。当时陈炯明为粤军总司令,孙中山指示其在本地招募兵员,向民间借枪,向地方筹饷。李家祖孙在汕头商界举足轻重,便成了粤军发展的对象。陈炯明亲自造访,李彩臣和李鸣初积极响应,带头资助军饷,捐献枪支,支持民主革命。1922年10月16日,李彩臣夫妇八十双寿大庆时,广东省政府向李家祖孙颁发荣誉勋章,表彰李彩臣和李鸣初祖孙俩对民主革命的贡献。当时广东军政要员纷纷前来祝贺,盛况空前。李家为迎宾客,红地毯从家门口铺到火车站,火车还破例停靠溪头李。相传在潮汕铁路历史上,这是仅有一次没按站点停靠,而停在一个乡里。

当时,汕头新兴的异域建筑风格深深吸引着李鸣初,他决心在自己的家乡也建造一座西式洋楼,让乡亲们也开开眼界。他的提议得到祖父李彩臣的支持,于是李鸣初邀请外国设计师进行设计,并高薪四处聘请能工巧匠,于1923年夏天,在原居住地彩园破土动工。据说,时钟楼建造时,临近溪里装运建筑材料的船只川流不息,不是载“红毛灰”,就是载假山石。很多参与施工的本地师傅都说大开了眼界,知道了什么是“钢筋红毛灰”,什么是“彩色玻璃和百叶窗”,可见“时钟楼”在庵埠当时真的是百里独一。但可惜的是,时钟楼建筑过程中,李彩臣就因病去世了。

时钟楼建成之后,李鸣初遂根据自己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鸣园。李鸣初满心欢喜地邀请乡亲前来参观。站在楼顶眺望,树林、村庄、小溪尽收眼底,田园风光一望无际。据说当时楼周围还配备有玻璃厅、假山、喷水池、亭台、书斋、莲池、汽车房等。如此豪宅,四乡六里前来开眼界的人一时络绎不绝。

不幸的是,1939年日军大举进犯潮州,在梅溪强行登陆庵埠,不久开濠村沦陷。因地势较高,“时钟楼”被选为日军司令部,成了日本司令官大濑户的指挥所。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从新加坡回来的李鸣初看到家园遭受鬼子蹂躏,珍藏被洗劫一空,痛心疾首,于是重修鸣园,时钟楼又恢复了昔日风采。李鸣初后来去了香港。直至1974年离世,李鸣初一直没再重返家园。

饱经岁月沧桑时钟楼,默默地诉说着一个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

新闻推荐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吴杰文前段时间,孩子的学校在举办“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作文大赛,我有幸品读到小朋友们那一篇篇稚气犹存、但却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