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防燥邪
陈锦荣
一场秋雨,一阵秋风,驱散了长夏暑湿难耐的气候,使大自然的湿度与气温都双双下降,其中自然有秋燥之时令之气的功劳,但在四季六气中,过分的燥,也可变成一种“淫”或“邪”,从而伤人发病,必须加以预防。
有一句谚语叫“多事之秋”,乍听吓人,但其实也不假,因为秋天的事,除了秋风送爽,让人们离开湿邪的困扰外,还是很会“生事”的。
防止暑热病的“秋后算账”
经过了一个夏天的炙烤,大地给烤得够热的,即使有秋雨秋风的沐浴与横扫,但也不能完全将暑气降下来,有时还会出现“秋老虎”的情况,即暑热之气与秋燥之气“勾结”,狼狈为奸,形成燥热的气候,表现在人们的积火与“浮火”现象空前地多起来,出现口干舌燥、喉咙不爽,大便干结、全身燥热的现象。此时,还可以用清解暑热的保健,只是不宜使用太多的健脾利湿的药物,如苍术、通草、山葡萄、滑石、芦根等苦燥湿或淡渗利湿之药,而应在解暑药中加入天花粉、沙参、玉竹、生地、麦冬之养阴药。
应对暑热病的“秋后算账”,就要重视清理伏暑的残留,“清理内务”,持续一定时间的解暑与养阴同步,以保身体健康。
注意燥邪变化伤人
燥邪伤人,以两种性质不同的“邪魔”形式出现,先是温燥,在初秋时期。表现为肺热咽喉疼痛、干嗽、口苦口干,多饮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而且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
为什么会多出现呼吸道的“炎症”?那是由于秋天为肺之所主,而秋燥却成为肺的所恶,因为肺喜湿恶燥,而且,初秋的暑温之邪仍有残留,就会出现所谓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现象。尤其是在气温高于30摄氏度,相对湿度低于40%的环境下,因秋天燥热之邪导致肺火现象就会伤人致病。
而到了深秋(也称晚秋),燥邪又“变性”了,用另一种形式出现,一首《晚秋》的歌曲唱到了“温暖你冷冷的清秋”,可见深秋的燥邪已拥抱着冬天的寒冷,出现了寒燥,即一方面出现了风寒感冒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又有口干舌燥的现象,在用药方面,必须在疏解风寒表证的基础上加入养阴清燥药。
预防“秋泻”“秋痱”
“秋泻”也是秋天容易发生的一种胃肠道疾病,这种腹泻,除了一些人不注意饮食卫生或是暴食暴饮,出现了急性细菌性胃肠炎与单纯性消化不良外,大多是一种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不能用抗生素治疗,除了失水情况严重(表现为没有尿,或极少尿,肚之皮肤松弛)要用输糖盐液外,一般主张用中药治疗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秋天“特色病”叫“热痱”,潮州人称之为“大幅痱”。秋天温燥的气候使一些皮肤抵抗力差的人易患上,或是穿上不透气的衣服所导致的,只要吃一些清燥滋润药物,加上用“痱粉”扑身就可以了。
说“多事之秋”还有一个“两重性”,一是秋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而被称为金秋,而另一方面会出现所谓的“秋愁现象”,比如有一首歌叫《恼人的秋风》。秋天的落叶与气候的转变,尤其是一阵阵的秋雨,会让人们生出所谓的秋愁来。因此在秋天,对于那些容易多愁善感的人,焦虑症与抑郁症的发病率显然会高些。《恼人的秋风》一歌中也唱道,“为什么一阵恼人的秋风把你的人,我的情吹得一去无踪”,对于秋愁的发生,可能与乡愁一样,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也许是多事之秋的一种表现吧!
如何面对“多事之秋”
面对着这“多事之秋”,我们应该正确面对,一是要利用送爽的秋天,进食一些有利于清燥的水果食品,如秋梨、苹果、葡萄、哈密瓜,多吃一些应时的秋瓜。以蜂蜜、牛乳为代表的饮料应该成为秋天的健康饮料之一。在中药保健上,可选用沙参玉竹水、天冬麦冬水、生地或熟地水、罗汉果水、冬瓜册羚羊丝水。为了防止秋燥伤阴,可吃一些木瓜猪骨汤、橄榄猪肺汤、雪耳雪梨汤,还可炖些鱼鳔海参之类含胶原蛋白多的食品。
为了防止秋天燥邪伤人,在饮食上要拒绝辛辣燥热及“浮炸”的食物“进口”,尤其是要少饮酒、少熬夜、少抽烟。
除了以上饮食方面,衣住行方面也要注意。秋天的衣服要随气候变化而变化,到了“三九乱穿衣”之阴历九月晚秋,体质寒的人群就要将冬衣提前“武装”起来,在住所,为了对付干燥,还可用湿地拖拖地板,或用加湿器喷雾。
对于“行”,习惯上主张“秋游”,让一些心情不好的人,通过秋天的野外干爽气候去陶冶心情,如今国外疫情严峻,不宜出国游,可以选择国内或本地山清水秀的地方进行就近游。
当然,参与歌舞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秋天肺脏当令,唱一首歌,不仅可以陶冶心身,而且可以令肺脏得到宣泄,增加肺活量,当然也要保证进水量以防燥,而舞蹈也可以活跃一个人的身心,防止秋愁的发生,当然,对于不擅长或喜欢歌舞者,秋天的“闲庭信步”,即散步也是一种保健的绝好方法。
由此可见,只要多注意以上各项,就能将“多事之秋”变成“无事之秋”、“快乐之秋”。
新闻推荐
张展渠是潮州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妻子吴淳是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