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这座古城你要慢慢品(上)

潮州日报 2020-09-08 10:59

韩文公祠广济桥广济门城楼黄春生摄

◎朱嵘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历代郡、州、路、府的治所,是“潮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潮人根祖地和精神家园。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岭东首邑”的美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潮州精巧细致的城市气质,秀丽的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无数的旅游者纷至沓来。潮州旅游有哪些不容错失的精彩,请跟着我的脚步,一起去开启魅力潮州的精彩之旅……

第一站:

韩文公祠

看点:韩文公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潮州八景之“韩祠橡木”的所在地,也是目前国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

唐元和十四年(819),在京城长安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为反对皇帝唐宪宗迎佛骨进京城礼拜而触怒龙颜,被贬到潮州做一名刺史。在潮州为官的短短八个月里,韩愈驱除鳄鱼,释放奴婢,关心农桑,延师兴学。为潮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潮人为纪念韩愈,把潮州的江山都改姓为“韩”,并且在韩山上面修建了一座韩文公祠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

韩文公祠整个景区主要由石牌坊、天南碑胜、韩祠主祠、天水园、橡木园、允元亭、天水园、石雕壁画长廊、侍郎阁等多个景点组成。

韩祠的游览亮点之一是入门右侧的天南碑胜,韩祠搬迁至韩山距今已有831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韩祠时辟建天南碑胜,当时不少名人名家为韩祠题写了珍贵墨宝,从中精选出较具代表性的四十幅,摹刻成石,汇成“天南碑胜”。

通往韩祠主祠的石台阶一共有51级,代表了韩愈被贬到潮州来做官是51岁。台阶尽头连着主祠的平台上有八条打横的石板,那是代表韩愈在潮州为官八个月的时间,平台进入主祠还有5级台阶,连同主台阶一共是56级,那是代表韩愈享年56岁。

进入到主祠可以看到祠堂四周墙上嵌有很多古石碑,横梁上还挂着不少的牌匾。韩祠的特色,不在于祠堂的清雅,也不在于韩愈的塑像,而在于韩愈的铮铮史迹,都镌刻在周围的这四十幅石碑里,而横梁上的牌匾和厅堂中的楹联,更可以照出人心的向背。

主祠里最具历史价值的一块牌匾是在祠堂正座明间内梁下的“吾潮导师”。为民国年间潮安县县长刘侯武所题写,是韩祠内原有牌匾之中的唯一幸存者。祠堂正座明间龛内的韩愈塑像,是1984年重修韩祠时重新设计塑造的。塑像高2.78米,坐东朝西,左手执卷轴、右手按膝,穿绯袍玉带、纱帽云靴。

祠内中最著名的楹联是刻于正堂石柱的“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短短的32个字,高度概括了当年韩愈为什么会来潮州,来的时候历经何种坎坷,到潮州之后做了什么好事,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效应。

位于正座后壁北侧的“功不在禹下”,是韩祠中最高的一块碑刻,也是潮人对韩愈的最高评价。

韩祠千百年来都是潮人心中不朽的文化圣地;而作为潮州古城八景之一的“韩祠橡木”,更因相传其能以“开花多少来预卜科考及第人数”而被潮州学子奉为“科考神树”。遗憾的是,“神树”活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就枯死了。这个遗憾穿越200多年的时空,终于在2012年得到弥补:30棵产自韩愈故乡河南省的橡木被移植到韩文公祠里的橡木园中,使到“韩祠橡木”的胜景风采重现。当年获知潮州韩祠要辟建“韩木园”种植橡木的消息,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欣然挥毫泼墨,用两天时间录写了宋代礼部尚书王大宝的《韩木赞》并赠与韩文公祠。人们将其摹刻后做成《韩木赞》巨幅幕墙,为韩祠的文化景观增色不少!

韩愈治潮政绩中最主要是延师兴学,大胆地启用潮州当地的读书人赵德去主持教育工作。在韩祠主祠右侧是天水园,就有一座韩愈别赵德的石雕像,呈现的就是韩愈与赵德依依惜别的场景。

沿着石楼梯拾级而上,就可到达景区的最高点侍郎阁,阁内是韩愈纪念馆,在阁外的平台上,有一座韩愈的半身石雕像,凭栏眼跳,潮州古城美景尽收眼底。

第二站:

广济桥

看点:历史上的广济桥以其“拱桥、梁桥、浮桥相结合”的独特风格,被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1988年,广济桥因其独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潮州市首个“国保”。

瞻仰完韩祠,沿着石阶梯下山,我们开启下一段的广济桥之旅。

广济桥是潮州的地标式建筑,民间俗称湘子桥,横跨在潮州的母亲河韩江上,长度约500米。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距今已有大约850年的历史,是与我国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并称的中国著名古桥。

现在看到的广济桥是2007年按照明代的建筑风格重修的。桥上共有12座楼台,9组18个亭子。屋顶的“厝角头”融合了潮州民居“金、木、水、火、土的形制,非常具有地方建筑特色。作为潮人的精神家园,维系天下潮人精神纽带,广济桥对于潮州而言,就有如天安门之于北京,长城之于中国。

在桥的中段邻近中间浮桥处,矗立着桥上唯一的一座石牌坊——“民不能忘”坊,是纪念清朝时修桥的太守刘浔和分司吴均。牌坊较为简约,立坊于桥上,体现了潮人对于修桥者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广济桥最大的特色是桥中间的十八艘木船,因为船的头尾小中间大,仿似纺纱的梭子,故称“梭船”。在古代正常通航时段木船闭合,行人从桥上经过,过往船只从两边的桥墩间穿行。每逢汛期,洪水泛滥,把木船解开可以方便船只的通过,也方便排水入海,这就是启闭式的作用。广济桥修复时,这种启闭的模式仍旧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广济桥历经无数天灾人祸,八百多年来,盛衰交替,兴废更迭,大大小小的维修不计其数。清朝雍正年间,潮州知府张自谦在修桥的时候,特地铸了2只鉎铁做的铁牛,分别放在东西两边桥墩上,希望借助铁牛“镇桥御水”。这两只铁牛在桥墩上“镇桥御水”118年(公元1724—1842),到了道光年间终于没能抵御住洪水的冲击,在一次发大水的时候,东边那只铁牛被水冲到江里面去,这就是民谣中所说的“两只鉎牛一只溜”的出处。剩下的那只铁牛后来也被熔毁,1980年政府又重铸了一只放在桥上面的代替原有鉎牛。所以现在桥上的铁牛是1980年重铸的。

潮人关于这座古桥有这样四句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廿四洲”是指桥上有二十四座桥墩。那么“廿四楼台廿四样”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明宣德十年(1435),潮州知府王源在重修广济桥时在桥上建了126间亭屋,亭屋之间又建造了12座楼台。每一座楼台有东西两向的看台,看台上方各有24面牌匾分别标明楼台的名字,因为楼台两面各有差异,所看到的风景也不相同,所以在视觉上就形成了由东而西12座,由西而东也有12座,合共24座楼台的景象。桥的长度大约是500米,古人曾用“一里长桥一里市”来形容当时桥上贸易的情景。人来人往挡住了游人的视线,看不到下面的江水,以至于“到了湘桥问湘桥”,到了湘子桥还问湘子桥在哪里,可见当时桥上贸易是何等发达。

第三站:

广济门城楼

看点:广济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扼潮州古城东西要冲,是古城内八景之“东楼观潮”的所在地,也是原潮州古城七座城楼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

从西桥的出口走出广济桥,可见红色的这座是广济门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它是古代潮州府的首要门户,也是原潮州古城七座城门楼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堪称潮州古城的主要标志,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济门楼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台风的破坏,到了2002年,整座城楼已经是破旧不堪,成为危楼。潮州市政府对广济楼进行重修,参考潮州城内遗留的明代建筑形式,对城楼再行设计,采取“落架重修”方式,即把老楼遗存的老构件按原位安上,尽量做到“修旧如旧”恢复明代风貌。修复工程于2002年9月动工,2004年1月竣工。修复好的广济门城楼高24.5米,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建筑面积860平方米。现在广济楼内一、二楼是辟为“潮州通史展”和“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展”展厅。

城楼上“东为万春”四字是已故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重书的,“岭东首邑”则为书法家刘炳森先生的手笔。

穿过广济门,就进入潮州古城的牌坊街,更具特色的古城之旅开启了新的游程,在古城里有还有什么可游赏体验的,在下一期里我将带大家继续去游览,敬请期待。

(作者于2017年获原国家旅游局授予“金牌导游”称号)

新闻推荐

潮州市政协督办重点提案 补齐终端能力短板 做好生活垃圾分类

本报讯(记者黄琼)近日,市政协副主席柯泓带队围绕2020年市政协第45号重点提案《加大政府管理职能做好潮州市生活垃圾分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