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发言摘要

宝安日报 2020-09-07 06:54

【深圳】邓一光(作家):

说到个体,我更愿意见到这样的讨论:它承认人类是发展的,也尊重文化是传承的,并非击掌而成;它承认文学的独特和差异,尊重多样性是历史发展的现实结果,各呈其见更是文学缤纷的未来,任何偏执地遮蔽文学差异化现状的所谓主流讲述都会对文学生态造成粗暴的破坏。在讨论文学共同体问题时,需要证明融合不是表达的一致,而是人人享有表达的权利,在表达中彼此欣赏、包容与合作,在表达中彰显人性、守望相助,同时有足够的自由渠道去实现它们。

【东莞】陈启文(作家):

一个“文学湾区”,拥有众多的城市,虽说是文化同源,地域相似,但毕竟,每一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一方具有认同感或归宿感的心理空间和价值取向。在“9+2”十一座城市中,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要成为一个共同体,起决定作用的其实不是别的,而是文化。从文化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同根同源的文脉,而文脉甚至有比血缘更为重要的凝聚力和归宿感。

【广州】钟晓毅(评论家):

当世界扑面而来,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如何继往开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湾区城市融洽创新,建立先进的文学合作机制,缔造城市群文学发展的“湾区典范”,就成了每个作家个体如何发展所长、自由体验,创作出好作品的努力方向。

【深圳】于爱成(评论家):

大都市群时代、大湾区时代的到来,必然会迎来都市文学写作的高潮和主潮,这种湾区时代的新文学也必然对过去的城市文学写作形成兼容,产生变革,在兼容共同地域性、时代性、城市性、国际性的基础上,在葆有城市文化的连续性,保持文学创作所必然要求的识别度、个性化的前提下,呈现出都市群文学主题的某种共性特征。

【广州】王威廉(作家):

粤港澳三地在文化话语中显示出了各自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恰恰只有文学才能理解和包容。因为文学所面对的不是那些比较外在的事物,文学所审视的是细微的生活肌理,比如说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在大湾区的不同城市里面,我们的确可以寻找到一些相似的生活方式,还有相似的方言,相似的民间信仰,这些构成了一种近似于文化共同体的基础。

【潮州】陈培浩(评论家):

打造“大湾区文学”,不能忽视其面向未来的维度。所谓面向未来和可能,是指对“大湾区”的界定,不仅着眼于区域历史文化,更关注技术迭代和时代新变赋予“大湾区”的新质,以对文明转型的预判,把握“大湾区”将为中国当代文学创造的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肇庆】黎保荣(评论家):

粤港澳大湾区是近年提出来的,但是,作为文学的考量,以往属于大湾区地域的文学是否能够划进大湾区文学的版图?如果能够,那么大湾区文学就变成了一个与现实时间关系不大的空间概念;如果不能够,那么大湾区文学就只是一个无根的,或者只是属于现实和未来的概念。

【珠海】杨丹丹(评论家):

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框架下,要警惕文学同质化和脸谱化的威胁,为此要时刻保持自己的空间意识,也可以把这种空间意识理解为个体与空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学叙述中的位置,也确认了写作者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场域中的位置,甚至是文学史中的位置。

新闻推荐

潮州影剧院外立面改造提升工作基本完成 内部装修工作正加紧进行

▲影剧院外立面屋顶拱券结构十分吸睛。本报记者詹嘉鹏摄本报讯(记者詹嘉鹏)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备受市民关注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