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的七夕礼俗

潮州日报 2020-08-28 11:05

□陈泽楷

七夕节各地都有,不过潮州人过七夕却带有几分乡土气息,包括“拜公婆”“出花园”等风俗。

“拜公婆”据说肇始于宋代。这里的“公婆”并非指小孩的公公与婆婆,而是指传说中孩童的保护神。“公婆神”亦称“床神”,在南方则称“公婆”或“公婆母”,因农耕时代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孩童因病夭折时有发生,因此拜“公婆”神,祈求小孩安乐易养、聪慧明嶷。至于公婆神的来历,有说是指周文王夫妇,因周文王有百子;也有说是指郭子仪,因郭子仪福禄寿齐全;亦有一说“公婆母”是指宋代潮州的一位老妪,因曾救过皇子性命,故被朝廷追封为孩童的“保护神”。

孰是孰非并不重要,潮州人七夕为孩子拜公婆神,却不难明白有为孩子“乞巧”之意。拜“公婆”神的礼品多选象征幸福吉祥之物,如石榴花、鸡蛋、汤圆等,由此也衍生出一些形象生动的趣谚俗语。如孩子顽皮好动,通常会被说是“公婆拜蟹”,因蟹有“六跪而二螯”,因而用来调侃小孩子手不停来脚不歇,调皮捣蛋,闹腾不止。

潮州人为年满15虚岁的孩子办“出花园”礼俗,亦多选在七夕这一天。“出花园”相当于各地的成人礼,是颇具含意。孩童在长辈的守护下健康成长,犹如生活在“花园”里一样幸福无忧,到了15岁“出花园”后便进入青年时期了,要渐渐学会独立了。有孩子“出花园”的人家会宴请族亲宾客,而孩子在“出花园”当天则要穿新衣、红屐和吃公鸡头。“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花园”蕴含了多重意义:一是“孝悌”,通过筵请族亲这一仪式,让孩子懂得感恩长辈对自己成长的养育与呵护;二是“乞巧”,为孩子乞求智慧与技艺,并通过吃公鸡头等,寓意独占鳌头,寄望儿女成年后能出类拔萃;第三,“宣告”烂漫孩童时代的终结,生活需要仪式感,通过“出花园”这一仪式,提醒孩子必须逐渐学会明白世事情理。

孩子“出花园”穿红屐、吃公鸡头习俗,相传是与明代嘉靖年间潮州唯一的文状元林大钦有关。少年时期的林大钦家贫买不起红鞋,只穿红木屐,一天他路遇一老者,只见老者手抱一只大公鸡,将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的上联铺于地上,蹲守等待应和者,声言谁对出下联便可获赠公鸡。当林大钦不假思索对出“牝羊颔下须”的下联时,老者赞叹不已,遂兑现诺言将公鸡相赠于他。回家后,林家父母获悉很是欣慰,遂宰煮了公鸡,并砍下鸡头给林大钦作为勉励,以期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成年后的林大钦果然高中状元,于是乎乡邻便纷纷效仿,在孩子“出花园”时让孩子穿红屐、吃鸡头,经一传十、十传百,这一“例俗”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前几年,潮州的“出花园”礼俗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人传统的七夕礼俗,映射出潮州的风尚特质与人文景观,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一朵奇葩,亦是潮州人感恩孝悌传统美德的体现。

新闻推荐

潮州市激活市委党建办功能:一天党建述职 一年跟踪督促

潮组宣今年,潮州市修订出台市委党的建设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及办公室工作细则,全面激活市委党建办功能,启动实质性运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