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花园 意味深长的成人礼

汕头日报 2020-08-22 00:58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民风民俗不同,涌现了丰富多彩的风俗,它们如涓涓之流汇成了中华文化的泱泱大海。潮汕因历史和地理原因,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文化风俗。而“出花园”的习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习俗。这种习俗随着潮人的走向世界而向外传播,在东南亚各国华人中被传承着,其仪式更传统,更繁琐。这其实是一种对家园的思念,通过对中华文化执着的守护,表达对故园的眷恋。

古代男子15岁而束发,20岁而加冠,女子则15岁行及笄礼,这就是成人礼。在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出花园”正是潮汕特有的一种传统成人礼俗。

潮汕民间认为,未成年的孩子一直是生活在花园里的,而当孩子长到15岁(虚岁)时,父母和外公外婆就得择日为孩子举行出花园的仪式——这就是潮汕风俗的成人礼。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虽表现方式不同,但其实这跟中国传统的成人冠礼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在程式上,它带有更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地方民俗意味更浓。

潮汕的“出花园”,对于孩子而言,是其一生很重要的时刻,所以,民间很重视。虽以每年农历三、五、七月,尤以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为多,但一般是要择日的,就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出生年月,请先生择吉日,不可马虎。

“出花园”那天,孩子要身穿外婆缝的新衣,脚着外婆送的新红木屐。清早,父母便把先准备好的猪内脏煮熟,下点糖,每样都让孩子吃一点。其寓意就是15岁了,必须更新内脏,抛弃肮脏的东西。用餐时“出花园”的小孩要坐主位,鸡头朝着他(她)。他(她)要咬鸡头,寓意长大后能出人头地。

潮汕地区的“出花园”习俗大同小异。“出花园”许多习俗的含义,其一是寄托美好的愿望;其二是有历史渊源和传说的。比如咬鸡头和穿红木屐的习俗,就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的传说。因为林大钦考取了状元,名扬天下。所以,他穿红木屐以及与老者应对子而赢得公鸡的故事,就成了后人心目中的吉兆。

“出花园”是富于潮汕地方性的民俗,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它所展现的文化意义和内涵,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对古代成人礼的一种生动的见证,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韵味,是意味深长的。

“出花园”潮汕民俗如今已成了省级非遗项目,被很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也印证了它的文化价值和民俗魅力。

作为一种习俗,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融合了美丽的传说,寄托着良好的祝愿,这是对孩子的无限的希望。它有一套严格的程式,隆重庄严,通过仪式表达虔诚的心。我们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它是通过禁忌和严格的程式表达人们的敬畏,寄寓良好的祝愿。它是民俗的,文化的,也是艺术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呈现。

我觉得中国传统很注重程式感,这不是刻板和守旧,而是郑重其事,展现着敬畏天地,敬畏自然的初心。我们的许多传统文化习俗都有着敬畏的精神,“出花园”习俗就是如此。这种敬畏的精神,代代相承,历史悠久,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一种文化习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时代背景和社会性价值的,或者,还富于民族性的意义。所以,我们的研究工作不能局限于民俗文化方面,要横跨学科,从不同的学术视野来考察,挖掘它更丰富的学术价值。

我以为,非遗的意义,并不只是保护,更在于传承和弘扬。我想,更好的保护是活化,而不是把它罩起或围护起来,被动地进行保护。要活化,就必须有传承和弘扬,要注入崭新的精神,丰富它的内涵,让它以活泼泼的姿态呈现。俗话说,流水不腐,发展和流动的姿态才是非遗最美丽的姿态。保护的意义和目的,我想就在这儿。

我们探讨一种文化习俗,不能只从其表面的形式着眼,而要探讨其背后宏大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从学术的层面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我想,对于“出花园”这种习俗的研究,就有必要把它推向更高更广的层次。比如把它放置在一种世界的视野来观照,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进行考察,赋予它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新闻推荐

潮州市重拳打击侵权假冒伪劣违法行为 今年来立案466宗 涉案金额1.3亿元

本报讯(记者黄琼)今年来,潮州市围绕“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消费”目标,深挖制假售假线索,加强对侵权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