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村史馆讲述疍家文化前世今生
党建村史馆成为当地的“宝贝”
旦家园地处韩江下游,曾是疍民的聚居地,至今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为了保留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当地于2019年底建立起旦家园党建村史馆,一楼是党建宣传,二楼是农耕文化展示,这座以“竹韵”为设计主题的村史馆如今成了村里的“宝贝”,记录着旦家园的前世今生。
在村史馆,记者遇到了94岁的芮鸿谦老伯,听说村里建起了党建村史馆,芮老伯打心里感到高兴,那段他经历过的时光,那些留存在记忆中的激情岁月,如今都被记录在这座建筑物里面。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94岁的芮老伯当之无愧成了村里的“老宝贝”,村里的党建历史,村里的农耕文化……芮老伯如数家珍。
12岁亲眼看到日本兵渡船而上,2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下蓬渔上乡”三名党员中的一员,芮老伯亲身经历那段蹉跎岁月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个故事场景,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而印象最深刻的是,二十世纪50年代初全国土地改革之后,作为乡长的他带领村民搞农业生产。“那时候甘蔗啊、番薯啊、花生啊,种很多东西,甘蔗丰收之后就送去糖厂,制作成砂糖。”芮老伯对那段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仍怀有深厚的感情。
在村史馆二楼,看着摆放整齐的锄头、草叉、耙、鸡公车这些“老物件”,芮老伯成了最称职的“解说员”,“鸡公车什么都能载,别看它只有一个轮子,走那些狭窄的山路最适合不过了。”“村里的竹笋是200多年前村民行船来往于潮州江东一带时引进种植的,滋味鲜甜,和鸭肉一起炖煮"尚等好"。”对于旦家园竹笋扬名千里,芮老伯则自豪地说:“这是笋农的骄傲呀!”
虽然这些老一辈人赖以生存的作业工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旦家园的农耕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村史馆将践行它的使命,记住历史,连接当下,反映旦家园的历史特征,成为让村民产生认同共鸣和情感共融的文化载体。
本报记者 陈柔燕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欢欢郑媛近日,有不少市民反映7月份家中的用电量和电费突然猛增,怀疑是不是新安装的智能电表有问题?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