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自得其乐
福全兄是我潮知名音乐人,潮文化的热心人。近年游学京都,见闻开阔,时有新鲜观感传来,令老汉我获益匪浅。
近日,他发来微信《今天,我们还需要说方言吗?》,内容是刚刚闭幕的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上,从全球各地回到江苏的大咖们,暂时关闭“外语频道”,冒几句浓浓的镇江话、扬州话、苏州话,立刻勾起在场所有人的乡情。这一幕无疑喻示着:无论走得多远,乡音都有其独特且深沉的文化意义。
文章很长,不便引述。福全兄在文前居然说了一句“李老师,你是方言的守护者”。
我马上回他:“会说会欣赏潮方言,其实就像会品潮菜一样,首先都是对本人大有好处。潮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不懂方言就无法享受。方言是宝,普通话的感情色彩、韵味有许多不足,必须大力吸收各地方言丰富自己。我爱潮方言,其实很自私,只是自己私下享受着,不是为别人而守护。如此而已,哈哈哈(这哈哈一笑,是很得意的自私)。”
我在一些文章中,挑出几个潮方言用词,比如用“抢嘴”表现潮菜汤水之鲜美得无法拒绝,用“吊渴”表现被诱惑时的难耐,用“着枪”来表现受突发事件所触动的程度,等等。这些词语,只懂普通话的人是无法感受其独具韵味的,正如外地人喝工夫茶,不知其甘。
我也写过潮人把月亮称月娘,小瓢虫称红先生,萤火虫叫火夜姑,这种对益虫益物尊称为娘为姑为先生,是全体潮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一些普通菜蔬花草,潮人也不惜用最美丽的名字来表达对它们的敬重:金银花、金不换、真珠花菜,还有飞龙!把菠菜称飞龙,我们真的是尝到龙肉了。
语言就是文化,体现了潮人的素养。正是这些普通人集体自觉的敬重大自然,才有今天的韩江潮州河段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之一。
潮人祖先从北地南来,那来的都是名门望族、各路精英,他们创造了潮州方言,创造了一部可以用音查字的字典《潮声十五音》,让不识字的人可以查字写信。但你不懂潮方言,你就无法使用这部字典。
我自己从高中开始才学普通话,一年之后可以顺利掌握和使用。但要学潮方言,则要由小儿时开始最好,那些口语的文化内涵和韵味,是很细腻又特别的。普通话有许多成语,其中也有不少比较生活化的,但基本是很白直的表达,比如特立独行、风雨兼程、威武雄壮、金戈铁马。但潮方言的口语,我把它称为潮州成语,大都极生活化,很接地气。普通话有个成语叫拖泥带水,比喻做事不干脆利索。潮语有个近似的词叫“水流破布”,鲜明、生动、形象,带点调侃口吻,韵味十足。说某人似水流破布,顺水而下,逢石头逗留一阵,遇树枝勾搭一番,见物必停,逗逗转转,那个拖拉程度,跃然眼前。想想吧,某位阿姨上街买菜,迟迟未归,原来她路上见到三婶停一下,遇到四叔说几句,巧逢八婆带孙儿出来,也逗弄一会,还频频与街两旁铺户店主打招呼。在家的女儿就叹一句:我妈就是水流破布!
类似这样从生活中提炼的生动口语还很多,比如用“胶仓(屁股)堵椅嘴堵饭”来形容其人养尊处优,用“狐狸不知尾后臭”来比喻某人不知背后多少人骂他,等等。
我来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生活的语言环境,普通话加潮州话,好比一只卤鹅,普通话是一身肉,潮州话是脚翼。现在脚翼卖得比肉贵了许多。但讲普通话的人不懂鹅脚翼之妙,放弃了。我却在一旁吃着并偷着乐,自得其乐。
我写过一篇《我爱母语》。有人不爱,我只觉得他们吃亏。在保护方言上我是不作为的,现在的潮剧编剧许多不会熟练使用潮方言,没有潮方言就没有潮剧,是潮音普通话戏曲,我也不急,消亡就让它消亡吧,后人会痛定思痛,然后回头。我从未大声呼吁保护方言,这很自私,怎么能当守护者?福全兄,对么?
新闻推荐
三环集团锡岗新厂区可提前半年投产 预计正式投产后年产智能终端产品1000万件
图为三环新厂区生产车间。本报记者陈宏文摄本报记者杨燕芳夏日炎炎,走进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锡岗新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