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彩”守望者卢瑞芝
卢瑞芝在创作
花香鸟语(彩瓷)卢瑞芝 作
□ 陈泽楷
潮州彩瓷,是潮汕地区古老的传统工艺美术,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潮彩受到机械制品的冲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不少工艺师纷纷选择转行,不过,也有极少数人一直固守着这门传统工艺,卢瑞芝便是其中一位。
56岁的卢瑞芝是潮州意溪镇西都村人,从事潮彩创作40余年,笔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屋子里摆弄着彩瓷摆件。几十年来,他每天都在跟彩瓷打交道——即便是在行业最不景气时,也从未想过放弃。
卢瑞芝说,引他入行的是他的舅父叶竹青。叶竹青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彩传承人,首创“釉上堆金”和“釉下堆土”潮彩新技法。上世纪70年代,舅父已是当地有名的“潮彩”师,求学者络绎不绝,每见舅父在辅导学生,卢瑞芝便跟着旁听,渐渐地产生浓厚兴趣。1978年高中毕业后,卢瑞芝和几个伙伴一起到广东省枫溪陶瓷研究所跟舅父学习彩瓷技艺,夜间学素描,周末学画色彩。1985年,在舅父的提点下,卢瑞芝考上广东省陶瓷学校,毕业后来到汕头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当时,陶瓷业兴旺发达,从业者不计其数,产品销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那时候国内外订单不断,经常要加班加点,卢瑞芝不时要通宵达旦地工作。
进入新世纪之后,潮彩变得日渐式微,不少人转了行。一件作品要经过起稿、构图、彩绘、烧制、堆金等流程,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两个月,成本较高。迫于生计,卢瑞芝曾一度到卤水鹅肉摊档帮忙“剁鹅肉”, 不过,他白天讨生活,到了晚上还会继续创作,半辈子乐守清贫,执着和坚守,感动了不少人,最终又被有心人从鹅肉档拉回到创作队伍中来。
2014年,潮州彩瓷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让卢瑞芝看到了潮彩“重光”的希望。去年,他受聘于广州陈家祠博物馆,每天在民间艺术展演厅内向游客展示传统彩瓷技艺。
瓷器是立体的,在瓷器上作画,要充分考虑器具的形状和线条变化,难度更加复杂,加上经过高温烧成,经常会出现无法预测的问题,比如爆裂以及颜色发生变化,等等。有时设计得好好的一件作品,由于颜色流的原因,烧出来后颜色会变深或变浅,要出一件满意的作品,除了创意、功底,还得做好烧制过程中的湿度控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卢瑞芝熟练掌握潮彩的各种技法,他把中国画的构图与潮彩的传统技法相融合,以花草、动物、植物的组合,在各种瓷器上营造出独特多变的主题画面。如他创作的《春夏秋冬》作品,以鸡、鸭、猫、狗四种动物,配上紫藤、荷花、菊花和梅花,以各个季节最具代表性的物象构成4幅画面,形成一个系列,呈现出一年四季的不同色彩和风貌,作品立意新颖,构图严谨,线条精致,手法细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近年来,他的作品频频获奖:《春风得意》在2015年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中获金奖,《中国梦》《国色天香》分别获得2016年和2017年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他本人也获得汕头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为做好传承,卢瑞芝尝试将花鸟虫鱼画在各种日常生活瓷器上,制成“主人杯”、茶壶、盖瓯及花瓶、壁挂等一件件具有收藏价值和实用功能的艺术品,让潮瓷工艺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他希望有机会能到社区开办培训班,到学校开设公开课,让拥有千百年历史的潮彩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
新闻推荐
旅游路线宣传牌不仅残破,而且被贴上许多小广告。本报记者庄园摄本报讯(记者丁玫实习生吴相瑶)“每天上下班经过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