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工夫茶茶器的演变

潮州日报 2020-07-17 09:16

方云帆

工夫茶所运用的瀹饮法,最早、最原始的方式出现在中唐时期。唐代陆羽在《茶经·饮》中记载:“有觕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茶具有28种:“风炉、灰承、茗、炭、火荚、钹、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荚、熟盂、鹾簋、揭鹾簋、碗、札、涤方、滓方、巾、畚、具列、都篮。”

在唐代,痷茶法成为上层人士日常饮茶的习惯之一,所用的茶具与其他饮茶方式所用的茶具相差不远,唐代的《宫乐图》中就有完整呈现。

宋代时,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北宋末年,全叶瀹饮法已经在民间流传,经赵伯驹进献给宋高宗。用沸水泡茶,即饮,不加它物的瀹饮法自此进入南宋宫廷。此时的瀹饮法所用茶具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化发展,一式三件,由带茶漏的盅形茶具、套装在茶漏下方的束口茶盏以及用于品饮用的小茶盏组成。这套茶器现收藏于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馆,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套宋代潮州工夫茶茶器。

元代作为宋明两代的过渡期,历史较短,但在瀹饮法进一步走向成熟的道路上也起了助力作用。

明代饮茶方式的变革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贡茶改制有关,宁王朱权在瀹饮法的普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崇新改易”,以沸水直接冲泡干燥的散茶。无须经过以往的炙茶、碾茶、罗茶三道工序,用茶叶以热水洗涤,以竹筋夹茶于涤器中,反复涤荡,去尘土、黄叶、老梗,急取沸水泼之。等到水开到没有响声时投茶,夏季宜上投,冬季宜下投。投茶多与少随各人口味,茶多则味苦香沉,水多则色清气寡。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茶汤,香、色、味俱全并保持真味。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此时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不涣散,味不耽搁。瀹饮法不必如煎茶、点茶那样严格,以给人留下自我发挥的空间。

现在的潮州工夫茶,小壶小杯冲泡散条形茶的冲泡方法具体是在明代晚期出现的。明代文学家张岱写的散文《闵老子茶》中写道:“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儿,荆溪壶、成宣窑磁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磁瓯无别,而香气逼人,余叫绝。”根据这样的记载,此时使用的器具已经开始有了现代潮州工夫茶具的特征:茶壶。所谓的荆溪壶就是宜兴紫砂壶。荆溪即今江苏宜兴市南的南溪。《元和志》卷25,常州义兴县:“荆溪,是周处斩蛟处。”明代时,茶的加工制作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从而使茶的品饮形式也随之焕然一新。尤其是炒青绿茶的出现,使茶的品饮变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

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周亮工,官至监察御使,著有《赖古堂集》《因树屋书影》等。他嗜好家乡闽茶,对闵茶则是不以为然,他专门去了桃叶渡,拜访了闵汶水,同时还品尝了闵汶水的“闵茶”。他说:“歙人闵汶水居桃叶渡上,予往品茶其家,见水火皆自任,以小酒盏酌客,颇极烹饮态。”从他的记载中我们得知,闵汶水,当时就已经利用小酒杯盛茶汤进行品饮。正是这种品饮方式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潮州工夫茶道。

因潮州陶瓷产业发达,促进了潮州工夫茶器具的发展,并且因为潮州工夫茶的冲泡方式便捷又不失舒适,优雅而又让人可以品尝到茶的真味,从而使潮州工夫茶文化广泛深入到潮州各个阶层,并最终植根于广大平民百姓之中。潮州工夫茶茶器系列终于在清中叶时期正式形成,其用具与今天所用茶具基本一致:茶壶、盖晒、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红泥火炉、砂铫、羽扇、茶罐、茶巾、竹署、茶桌、茶担。

(作者系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馆馆长)

新闻推荐

省林业局调研组到潮州市指导“创森”工作 加快推进项目进度 巩固提升建设成果

本报讯(记者黄琼实习生杨嘉意)14日至15日,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林俊钦带队到潮州市指导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副市长胡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