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最东边的饶平县东明村,森林覆盖率达85%,扶贫工作组巧用自然资源优势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其变身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旅游景点,村民感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山日报 2020-06-15 06:44

位于广东省与福建省交界的东明村。“村民自家产的杨梅和腌制的青梅,不买也来看看呗。” 来自中山南区的驻潮州东明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廖子扬在朋友圈中“晒”出的照片里,他头戴草帽、笑容灿烂,正帮着村民销售自产的农副产品。

“从5月起,来自周边潮州、汕头、普宁等地的旅游团明显增多,最多的一天来了6台大巴车近300名游客,充分说明了东明村乡村旅游的魅力。” 在潮州市饶平县东山镇东明村,廖子扬自豪地告诉记者,东明村地处闽粤交界处,这里冬无严寒,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达85%,空气质量优良,是天然的绿色氧吧。这里水源丰富,饮用水从山上石洞用自来水管引出,不需加工处理即可安全饮用。特别是每年的一二月间,东明村漫山遍野数万亩梅园、数十万株青梅树同时开花绽放,犹如雪景一般,吸引远近的游人驱车前来,驻足拍摄。

在近几年的扶贫工作中,中山南区扶贫工作队带领贫困户和村民们一起,充分挖掘了村里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实现贫困户、贫困村“双脱贫”的同时,也将东明村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文/图 本报记者 查九星见习记者 陈家浩

■因人施策 为贫困户点燃“希望之火”

东明村是广东最东边的村子,交通极不发达,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由于地处偏僻,2016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3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不到4000元,是省定贫困村。

廖子扬介绍,他们刚来时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发现,不少贫困户消极悲观,自身脱贫动力不足。“扶贫要扶志扶智,我们要想办法提振这些贫困户的精气神。”在摸清情况后,扶贫工作队先是走访贫困户,给他们讲政策、鼓干劲,为他们分析脱贫路径。

“我们通过因人施策的方法,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进行对症帮扶,效果非常明显。”南区驻东明村工作队员郭细抄说,针对贫困户陈宗强家中妻子长期瘫痪、小女儿智力残疾、大女儿没钱上学的状况,工作队协助其及时享受教育扶贫政策,以及通过发放种养殖补贴,鼓励他们扩大农业产品种植面积,增加收入,帮助陈宗强解决了大女儿上学之忧。陈宗强接受采访时表示,“女儿读大学期间,每年都领能到教育补助金1.2万元,解决了我女儿读书的大事。”在工作队的鼓励下,陈宗强扩种了青梅树,还新种了茶叶和柑橘,茶叶和果树长势良好,工作队根据陈宗强的种植面积予以发放种植奖补金共6000元。

村民陈益锋在20年前因为患上强直性脊柱炎,肢体二级残疾,长期呆在家里没有参加工作,但他爱学习,熟悉电脑操作。廖子扬多次上门与他交流视频直播和电商平台等创业门路,鼓励他开网店。经过不断引导,陈益锋终于在淘宝开了网店,销售小盆景和竹编,如今他的淘宝店有了稳定的销售额,每月收入大约有1200元,除了自己的日常开支,还能有节余补贴家用,生活过得滋润起来。

渐渐地,村里越来越多贫困户像陈益锋、陈宗强一样,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底气。通过工作队的帮扶和发展扶贫产业,壮大了集体收入,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全村贫困户18户53人,2019年村集体的收入达到10万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87元,已于2019年底实现贫困户和贫困村脱贫出列。”廖子扬说。

■旧貌换新颜,新农村建设助力东明村

在摆脱贫困的同时,为了实现村容改善、村民增收、打造脱贫“样板村”等多个目标,东明村从2018年起便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廖子扬介绍,在驻村工作组、村干部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东明村也成功实现“旧貌换新颜”。“道路整修、围屋翻新、小公园建设……村里的30多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几乎同时在推进,那些天比过年还要热闹。”回忆起大家齐心协力推进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场景,廖子扬依然倍感振奋。

“东明村盛产水果,但产业链条太短,果农辛苦一年却挣不来几个钱。我们把村庄建得更美,激发贫困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也为村子接下来发展乡村旅游找新路子。”村支书陈章维说。

“你看看这个荷塘,莲花开得很灿烂。以前这里是村民们丢垃圾的地方,我们把它清理出来后,种上莲花,放了一些鱼苗,成为了新的景观。”郭细抄把记者带到古榕树边的莲池旁,讲述着这里发生的变化。与一些村落大兴土木、推倒重来不一样,东明人充分利用本地的绿竹资源、村内老屋、古树和老物件,融入本土特色的竹、梅、石等元素,曾经脏乱差的卫生死角被打造成一处处环境幽雅的小广场、小景观。

■村民秀竹编绝活,脱贫后再现致富良机

如今去东明村,从潮漳高速出口出来后,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在脚下延伸,道路两旁竹山梅林交相辉映,声声鸟鸣不绝于耳,沿途独具竹韵古风的建筑物时时映入眼帘,俨然一派“世外竹源”景致。廖子扬介绍,由于东明村中盛产花竹,做竹编、竹器的“绝活”一直在村中流传,老一辈的村民几乎每个人都能编得一手漂亮的竹器,有的竹器承重甚至达到两百多斤,东明村也因此享有“竹编之乡”的美名。捕捉到这一信息后,廖子扬灵机一动,开始探索让传统手艺焕发新活力,成为东明村致富良机的道路。

“村里的竹筛25元一个,我买了好几个呢,拿回家去晒菜脯,大小正合适!”展示着手中刚购买的竹筛,一名从汕头来的旅客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在郭细抄的引领下,记者见到了坐在家门口、忙着编制竹筛的陈大姐,她身边的石头上已经放着几个成品。“最近越来越多旅客选择带几个回去作为晾晒食材的容器。一天制作、售出的竹器数量虽然有限,对于村民而言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郭细抄说。89岁的陈东旗老人是村里目前年纪最大的竹编手艺人,他娴熟地给记者展示竹器的编织,一根根竹篾“听话”地通过老人的手彼此往返交错,逐渐构成了疏密有致的竹篮。

如何将东明村的竹编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廖子扬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目前,我们已经在东明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竹编展厅,广东力诚文化集团也在村中捐建了"东明村青梅竹马民间工艺交流培训中心"。通过对接有实力的竹编产业、举办民间工艺交流、创作和展示等方式,我希望贫困户能凭借竹编的"绝活"实现自力更生,脱贫之后能够持续造血。”

■增加人文元素,古村落变身客家文化传承地

走在东明村里,许多房屋都被刷成米黄色的墙,配上灰色的屋顶和白色的窗户,生动地还原了客家村落的传统样貌。如何拆“旧”后的建“新”是一门学问,郭细抄介绍,潮州市教育局组织的扶贫工作组带来了5所院校的教师为东明村整治环境、改造景观建言献策,第一条规划便是“围绕客家围屋,依照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客家古村落面貌”。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的副院长林潘惜利用石头、竹子、石磨等现有的老物件进行设计,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也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东明风景。

在东明村的旅游导视图上,标注的景点已经超过10个。从赏梅小径、生态徒步绿道、东明溪小瀑布绿色线路,到古村古树公园、客家三百年老围屋、神龟石、古井等人文景点,再到水果采摘体验园、生态油茶基地等有互动场所,为游客们打造一趟舒适充实的人文生态之旅,铺开了“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振兴画卷。

“这是村里的旧村委大楼,我们计划改建成电商基地。”廖子扬指着路边的一栋小楼说,“青梅是东明村的传统产业,每年有150万公斤的产量,最近准备由村委会和电商协会、企业、农户一起来做东明村青梅产业,整合村的闲置土地,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尽管东明村于去年年底交出脱贫出列的成绩单,工作队并未因此放松警惕,为了杜绝返贫现象、让东明村和贫困户实现持续“造血”,大家依旧积极地在村中忙里忙外,除了大力发展光伏发电、茶叶产业以及脆肉罗非鱼基地项目外,与潮州市玉瑶山庄生态旅游公司的合作也正在洽谈中,希望能够借助外力形成联动,将东明村打造成优质的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示范村。

新闻推荐

《千年宋井》 从寻宝小说中窥见半部潮汕史

□余世茂最近,饶平籍房地产研究学者余源鹏出版了文学作品《千年宋井》。余源鹏已经编著出版了100多本房地产专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