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潮汕人骄傲的牛肉火锅

羊城地方 2020-06-30 11:20

潮汕牛肉火锅讲究肉质新鲜

吃牛肉火锅不能少了沙茶酱

牛肉多以现宰为主

汤底十分清淡

文/图梅尔

说起火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估计就是那一锅红油,但潮汕牛肉火锅,可谓火锅中的一品例外。潮汕先民在沿海湿热的气候中,悟出重油重盐不利于健康的道理,所以在烹制火锅时,也仅以牛骨和白萝卜炊煮汤底,不见一星辣麻花椒。

无论是潮汕的家庭饭桌,还是大街小巷的餐馆,牛肉火锅都是出镜率最高的美食之一。对牛肉火锅的讲究,首要要求就是肉质要新鲜,其次为酱料要搭配得宜。涮烫时相较其他火锅也更讲究,总是遵循“吃丸子——涮肉——喝汤——涮肉——涮蔬菜——下粿条”这样的次序。那么潮汕人为何如此钟爱牛肉火锅呢?

牛肉自古地位高贵

《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也就是说,诸侯以下的身份,均无法食用牛肉,可见牛肉地位之高贵。

《楚辞》的“大招”和“招魂”篇里均记载了一次丰盛的筵席:八宝饭、煨牛腱子肉、吴越羹汤、清炖甲鱼、炮羔羊、醋烹鹅、烤鸡、羊汤、炸麻花、烧鹌鹑、炖狗肉。牛肉排在前列,其贵重程度可见一斑。

西周时《礼记·王制》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两千年前,汉律对杀牛者的惩罚更加严厉,杀牛者诛,替牛偿命,哪怕是牛的主人。

到了隋唐时期,规定屠牛者判一年。在宋朝,不是正当防卫的情况下,杀死他人的牛,要处以“决脊杖二十,随处配役一年放”。明清时期则规定:屠牛者杖打一百,判一年半,流放一千里。清朝对吃牛肉者惩罚非常严格,皇宫菜肴也明确规定不能有牛肉。

中华文明建立在农业之上,牛耕文化是古代农业及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古人如果吃了牛肉,会受到惩罚,那么耕牛老了怎么办?古人在何种情形下才能吃上一口珍贵的牛肉呢?

唐宋时期,除非是自然死亡或者病死,所有牛不管老弱病残,一律都在禁杀之列。根据资料记载,如果耕牛老了,已经干不了活了,需要向官方申报,之后才可以屠杀。不过,牛主人只能留下牛肉,其他的如骨头、牛皮等是重要的生产物资,还要上交给官府,进行备案。对耕牛的保护和牛肉入馔的严格控制,直到清末才随着政治经济环境放松。民国之后,新思想涌入,人们才开始较为自由地吃牛肉。

据说潮汕牛肉火锅中,最重要的食材“潮汕牛肉丸”是由客家人所创。客家人和潮州人族群相邻,客家人居住在山上,多倚靠黄牛和水牛进行田间生产运输。最早的肉丸被称作“肉饼”,皆因客家人劳作辛苦,口味重,刀工也粗,老的被淘汰的耕牛,肉质干瘪,大致剁来便蒸。

时至今日,饲料的种植生产技术提高,加上优选优育,肉牛出栏率得到很大提升,所以潮汕牛肉火锅的市场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

淡雅为主品出真味

广东菜三大菜系之一的潮汕菜,有数千年的历史。潮汕人喜爱“鲜”味,一是新鲜,二为鲜味,特别强调以料本身取味,故潮汕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潮汕菜注重清淡、注重养生、注重原汁原味。全国许多菜系,崇尚浓厚滋味者居多,较少像潮汕美食这样以清淡为主。然而,“清淡”一直都是古今大美食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清代美食家袁枚就认为“味者宁淡毋咸”。

潮汕人追求鲜味,其地理因素应记一功。潮汕海岸线长,又遍布江河水道。韩江、榕江、练江等21条河流交错纵横,总长7397公里,水库、山塘3000余座。除了临海以外,潮汕地区淡水养殖面积广阔,有近20万亩。天然海水、淡水渔获种类繁多,因地制宜、现捕现煮的美食,自然更追求鲜淡的简约原味。

当然,著名潮学教授黄挺在《潮汕文化索源》中也提到“晚唐以前,潮州属荒僻之地”。地处湿热的南方,人们少有喝烈酒的习惯,因而人人都有敏锐的味蕾,最能体味淡中的层次变化。

另外,几支不同文化的人口流入,也将多种类型的烹饪方法引入。对当地有极大贡献的韩愈,自然也将中原民俗带到了潮州。而宋末皇室南逃,再一次把中原饮食风尚和方法传到岭南。北宋以来,韩江三角洲的开发和利用,使本区的生存环境日益改善,来自闽南的移民增多。从福建迁移到潮汕的百姓,将闽地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入潮,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漳、潮之分。

宋代以后,闽潮两地官员来往更加频繁,不少福建人到潮州做官,给潮州饮食带来闽南口味。潮人饮食受闽南影响较大,如重汤轻油、喜欢清淡等。清代淮扬菜通过商贸活动也有部分特色为潮菜所吸收。

传统潮菜以淡雅为特点,做法以水煮居多,有“锅子”“火锅”“打边炉”等吃法。不用细究是当地自古就有,还是从北方传入,受用广泛是最好的体现。

潮汕火锅广泛流传

关于潮汕牛肉火锅的广泛流传和备受喜爱,很多民间人士及商业人士已有讨论。重要原因有三:其一是冷链运输技术的进步,其二是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捧,其三是商人经营有术。越来越多的潮汕风物向外流传,并不是近期才显露端倪的。事实上,潮汕人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带货”能力,这和他们身上的适应变通能力、进取开拓特质是密切相关的。

对当地影响深远的韩愈,由于上书《论佛骨表》,史称“韩愈谏佛”,导致宪宗震怒,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写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句子,但韩愈没有沉溺在背井离乡的悲戚感中,他反而迅速站稳脚跟,在潮州的8个月,治理水灾,兴建学堂,不为远离庙堂而颓丧,而在蛮荒之地栽下重教育的种子。从此潮汕地区好学崇文之风尚开始形成,并且延续千年至今。

近代以来,汕头开埠,西方文化进入潮汕,潮汕人外出经商、过番谋生者众多。而现如今,土地资源和人口之间的关系依然紧张,很多潮汕人便外出务工和经商,有人称潮汕人是中国的“新犹太人”,每到一处地方,迅速适应环境,融入风土人情,就可以“此心安处是吾乡”。

大量走出去的潮汕人自然将本地区的饮食文化扩散到各地,而其健康清淡、鲜美精细的理念,遇到“营养过剩”的外地人是绝佳的补充,潮汕火锅店往往门庭若市。因此,身边常听到人们争谈“匙柄”“三花趾”等潮汕火锅中的食材,也可知原因了。

新闻推荐

潮州市各地组织活动共度佳节 多彩端午展现文化魅力

本报讯(记者郑媛李欢欢)端午佳节至、粽叶飘香时,连日来,全市各地广泛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