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塔文明传古今

潮州日报 2020-06-22 08:57

三饶文明塔郑婵美 摄

□陆利平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三饶有个文明塔。第一次见到三饶的文明塔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教我们语文课的老师姓邱,是三饶人,邱老师学识多,教学也认真,深得学生们的喜爱。高考之后,我与另一位同学与邱老师同行,到三饶他老家游玩。车到进入三饶大门的天马山道上,老师说休息一下。我们所谓的车是自行车,确实也有点累,于是在一旁树阴下歇凉。老师用手指着右边山尖上的一座塔说:“这就是闻名的文明塔,是县太爷郭于藩建的,已有几百年了,找个时间上去游览一下,挺不错的。”隔天,我们游玩了几个地方,但不知什么原因,最终没有上去游览文明塔。这次见到的文明塔,也只在山下遥望而已。

文友张南山居于文明塔下的南山张村,与我的先祖南山陆村仅一塍之隔。他多次提到了文明塔,令我心驰之。

初夏,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我们几个文友来到了三饶城。要亲临文明塔,还须登山,山不是很高,沿着筑有石台阶的小道逐级而上,很快淹没于丛林之中,显得幽深,路并不难走,但在离塔有百多级台阶路段,路忽然陡了起来,况且由于近期多雨,台阶上有少许青苔,还是须小心。不过,时遇有行人,都是上去看这一古塔的。半山腰上,有一个“龙亭”,可供游人作短暂休息。上了山顶,临颠之际,三饶城尽收于眼底。纵横交错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楼房,呈现一种平仄之美;车水马龙的过往,行人的匆匆,舒写着流畅的最美音符;放眼四望,山峦叠嶂,林木葱郁,风光旖旎,山风吹过,心旷神怡。

饶平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设县,县治设于弦歌都(清时改称为元歌都)下饶堡(今三饶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期间470多年,三饶一直是县城的所在地。这里高山流水,地灵人杰,文物繁盛,古风绵延。是个历史悠久的山城,其中的文明塔尤值得称道。

文明塔位于三饶塔山上。塔山原名叫河门山,后因文明塔而称为塔山,这也印证了文明塔影响之大。此时,用手轻轻抚摸着青砖厚墙,陈旧泛黄的基方石、沧桑的青砖墙壁……一砖一石都是过往时光的镌刻。

在建文明塔之前,三饶还建了一个文峰塔。《饶平县志》载:“文峰塔,在县治东门外离城四里。崇祯年间,举人陆禧以饶邑异峰低陷,请官创建,以培文峰,今丧,基址犹存。”

陆禧,元歌都人,是陆秀夫后裔。原名陆扆箴,号迎侯,又号獻可,陆禧是榜名。陆禧十分聪颖,“弱冠中副车”。意思说二十岁左右就考中乡试的副榜贡生。为人雅,重气谊,慷慨好施,有挥金不顾之概。崇贞任午考中举人,出任直隶涞水知县。他不但最先倡导建文峰塔,还捐资修建了桃源路四十余里。是一位受到后人尊敬的好官。他一生活了八十一岁,在那个时代,是十分高寿了。所著《观花阁留花唫》《琴言》《涞水志》传世。

《饶平县志》载:“文明塔,在县治东门外,双流寺后山顶,离城三里许。与旧塔相去不远,仅隔一溪。康熙年间,知县郭公于藩,暨合邑绅士仝建。”这里所说的旧塔就是“文峰塔”。“仅隔一溪”的一溪当地人称为大溪,实际就是现在的黄冈河上游一段,河面不宽。据张南山介绍,现时的文明塔基石还有部分青砖就是从文峰塔的遗存基址搬过来建的,所以文明塔也叫文峰塔。

双流寺为粤东名刹,位于塔山北麓,上饶溪与新塘溪在寺前合(双)流而得其名。寺建于宋代前,历史悠久。据清《韩江闻见录》《饶平县志》等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状元、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号梅溪),夜宿双流寺,忽闻鼓角声,起视却无踪,遂总览周围山川地势,预言他年必有城堡建于此,并题下:“天下大乱,此处无忧;天下大旱,此处半收”十六个字,后来当地人以石将其镌刻成《梅溪碑记》,竖立于寺内亭中。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此地辟为新建县城,并按梅溪碑记内容,取名“饶平”,意为富饶太平之意。

建文峰塔或文明塔的目的性是很强的。其一与科举制度有关,建文峰塔是象征或者说希望该地人才辈出、多中科举;其二是起到装饰作用,文峰塔可以起到地标作用,来使该地看上去更加宏伟壮观。其意在“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是标志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建筑。

陆禧请官创建的文峰塔是崇祯年间(1642年)所建。文明塔大都认为是郭于藩所建,其实,康熙年间的文明塔早先是由清县令王益聪于1698年始建四层,县令郭于藩续建至七层封顶。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省略前段,而直接说郭于藩建了文明塔,这可能在于郭于藩最后成功建成了文明塔,但更在于郭在饶平当县令时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好官。在饶平设县之后,郭于藩是在任上最长的县令,历时七载,颇有建树。

郭于藩,字伟仲,笔名思唐,四川省富顺县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四十三年(1704年)出任饶平知县,至五十年(1711年)末,因潮道台诬陷而被革职返乡。

郭于藩在任期间,倡导教育,重视农耕,关心民间疾苦,为官清廉不阿。遵循“养与教”原则,“养在勤农桑,教在兴礼乐”的治县方略。因而在三饶、黄冈、大所设置庙学、社学,开导饶人送子肆业,选拔优生进三饶琴峰书院、黄冈瑞光书院深造,推荐贤能名师在两书院执教讲学,关注儒学教谕、训导、师塾先生俸薪,提倡尊师重教,重视会试选拔贡生、举人、使饶邑出现“勤俭、知礼、好义,比屋读书,乐于仁进”,人才济济的大好局面。

文明塔择址于塔山之巅,在县城(三饶)任何位置只要向东张望于塔山,一目了然。即便进入于县城之天马山下(现省道222线,昔时为从南往北进入县城唯一通道)也首先见到文明塔。让更多人眼睛看文明,心中装文明,行动见文明。这也彰显了文明塔是为倡导文明而修建的宗旨。

文明塔于康熙三十七年(1702)始建至康熙四十七年(1712)竣工。塔分七层,高五丈,底层周围六丈五尺,厚六尺八寸;门宽三尺二寸,用青砖条块砌成。塔虽为七层,但却不能攀登而一览,入塔内往上仰脖张望,这塔中间是空的,一眼望到最顶层,是塔为空腔。塔门有联曰:“文光已授青藜杖,科第朕绵报士心。”这是郭于藩为塔所题的对联,祈望饶平子孙后代继承先贤,知书识礼,人才辈出,文运昌明。

可是从前有些迷信风水的人提出非议说“三饶古称"蟹地",这里建塔,钻伤了"蟹身",败坏了古城的风水”。还有的以塔山下的居民牙齿变黑作为证据,说是蟹黄溢出所致。后来,有关部门对这里的环境进行探测,发现这里的饮用水含氟超标所致,才使大家明白了真相。

一般地,修建塔都有石碑予以落款记载修建的人物等信息。但文明塔却没有。而是一首诗,上题“新事隐语”四字,其诗文曰:

天高一望空,水至青如许。

悬着本无心,贪多贝应去。

横目点离州,廓上开新宇。

竽头竹已非,水草翻无羽。

同船走相告,土草合为侣。

健儿欠失人,木侧堪乔半。

显然,这是一首诗谜。很多人到这里都觉颇费解。其实,读懂其内容,就知道塔为谁所建等信息。亲爱的读者,你能猜一下吗?

上面说读懂其诗碑内容,就知道塔为谁所建等信息。相信你一定读懂了,这是一篇谜文。隐语是:大清县令四川郭于藩造塔建桥。可见郭于藩治县施政,教化人民的良苦用心。也是郭于藩倡导文明为饶邑创造安居恬适功绩的昭示。

匾额刻“文明塔”三个大字,也为郭于藩所题。

至于郭县令建塔竣工之后为什么不直接落款“大清县令四川郭于藩造塔建桥”而借诗给后代留下千古猜测之谜,这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时过境迁,但这座见证纷繁历史沧桑的古塔风貌依在,至今依然屹立峰顶,雄伟壮观。充分显示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建筑艺术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今天的这里也仍是青山环拥,山峦起伏,成为市民登山休闲打卡之地。从这里穿越时空,寻找时光痕迹,回忆曾经的往事,换来万千感慨。但,文明是一脉相承的。

新闻推荐

麦秆画家郑烨娃:绝艺逢新人 麦秆立青春

郑烨娃。受访者供图在臻素艺境客栈里,郑烨娃布置了很多关于麦秆画的内容。受访者供图郑烨娃作品《关羽》。受访者供图麦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