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刻苦耐劳的品质镌刻在我的灵魂里 追梦,不问年龄
▲大学同学,左为赖小娟,中为清华大学教授许正龙,右为中南林学院教授陈洁(1982年)。
▲赖小娟主编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材
复苏(陶艺) 中国美术百花奖金奖 2010年
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文革”开始了,那时上学不用背书包,学校没有发任何书本,也不用做作业。学校组织我们到农村“三同”(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到瓷厂学习画瓷器,学工又学农,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却没学到什么,熙熙攘攘就小学、初中、高中都毕业了。那个特殊的年代现实让现在的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
1972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幸运地当上了一名小学的代课老师。为了不误人子弟,我边工作边自学,特别珍惜这个机会,积极主动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当中,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初生牛犊不怕虎。经常开公开课,忙得不亦乐乎,目标就是努力工作拼个民办教师指标。
然而,努力拼了几年,当一名民办教师的希望却很渺茫,后来好不容易被招进潮安瓷四厂当工人,每月工资17元。由于当过老师,被提拔到生产车间当统计员,那几年工厂效益好,奖金有时比工资还高,但我并不“知足”,因为艺术的理想一直在我心中荡漾,到知识海洋里遨游是我的梦想。“文革”结束了,国家恢复了高考,我终于能考大学了,梦寐以求的事就摆在面前!可是先天不足基础薄弱,谈何容易?我只能精打细算用好工余时间,工厂每周工作6天,每天8小时,那几年,我每天只做两件事,认真工作和刻苦画画。经常反省自己、写日记总结学习体会、修正训练计划,哪怕半个小时的时间都不敢浪费掉。
枫溪当时正规院校毕业的美术专业人才很少,当地的绘画用品也买不到,参考资料更难求,但这不影响我追逐心中的梦想。我把自己当成一块挤干的海绵,拼命地吸收有益的养分,周围有谁绘画比我行的人,都是我的老师,转益多师,在不断求教中壮大自己。
1981年我已经26岁了,从潮州坐班车到汕头市参加美术考试(当时潮汕地区考点设在汕头),记得考场设在文化宫,除了专业课考素描、色彩和设计,还有文化课也一起考,好几天才考完。考试的那几天就住在男朋友的祖母家,她老人家看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考大学,就对我说:“老天保佑你考不上!”我听了啼笑皆非——她老人家想早点抱曾孙呢。那年我终于考上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
如愿以偿踏进大学之门,同班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奋战多年才考上的佼佼者,我的成绩在班上勉强算中等,只有加倍努力没有别的选择——远在他乡的我暗暗告诫自己,你是潮州人,千万不能给潮州人丢脸。专业和文化课成绩,从中等奋斗到良好,第二学年基本是优秀了,后来还当了副班长,毕业时学校想留下我当老师,但我还是选择到广州的轻校当老师。
从进轻工学院到现在我一直坚守教师这个阵地。艺考的经历让我深知求学求艺的不易,所以我愿意做一名园丁,在三尺讲台上做知识的传播者,做学生的引路人。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我在艺术设计学院开设了19门课程,教学之余坚持理论研究和工艺美术创作,将意境、情感融入陶艺,探索各种不同材质的结合,为现代设计寻找新的思路,使手中的泥土聚成形,凝成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光阴不等人,今年疫情禁足,我一天都没歇着,将书稿《图形设计》一书充实完善,已交付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年过花甲,我依然是那个半个小时都不敢浪费的高考生,
追梦,不问年龄。回想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潮汕人刻苦耐劳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镌刻在我的灵魂里,赋予我无穷无尽的力量,使我能够坦然接受一切,攻破一道道人生难题,闯过一个个难关,锲而不舍,追逐我的梦想。
本期特邀 画家赖小娟
赖小娟,1955年生,广东省潮州市金石镇赖厝村人。198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现为广东轻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工艺美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艺《复苏》获中国美术百花奖金奖,《笑口花瓶》《变形的玫瑰》《绿之韵》《璀璨奢华》《三角瓶》等获国内各大奖项。在《装饰》《中国陶瓷》《高教探索》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6篇;被邀请出席首届陶瓷艺术大会学术交流会并做主题演讲。
主编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21世纪高职高专艺术设计规划教材:《构成设计》《图形设计》《色彩构成》。
新闻推荐
“一核”打造品质卓越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区。陈秋晓摄每逢端午时节,一艘艘龙舟在生态恢复的河道中比赛。谢蜜莲摄彩塘镇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