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山摩崖石刻

潮州日报 2020-05-05 02:06

朱嵘

潮州西湖自唐代开辟以来,一直是潮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又是一处有悠久历史的名胜古迹,粤东著名的古典园林和旅游胜地。潮州西湖包括湖和山两部分,因其山势由南而北,像一个仰卧的大葫芦,故西湖山又称葫芦山。山上多奇岩怪石,唐宋以来,不少墨客骚人,名宦高人来到潮州西湖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便吟诗作对,挥毫勒石,留下了满山的石刻,历朝累积的石刻达二百多处,可谓是逢岩必刻、无石不铭。这些琳琅满目的石刻,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潮州历代的人文、风俗、景物,是研究书法艺术和本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经过1200多年的岁月沧桑,葫芦山摩崖石刻现存有一百三十八处,主要集中于南岩和北岩以及葫芦山中麓的文山亭附近一带。是广东省内最负盛名的两处石刻群之一,1962年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葫芦山南岩的青牛洞侧门上面镌刻有“古瀛洞天”四个字,因无落款故书写人及时间未可考。南北朝梁代时期,朝廷设置东扬州,当年“潮州城”所属的义安郡归东扬州管辖,后来又更名为瀛州,这是潮州称州的开始。瀛州的刺史办公所在地就设在海阳县(今潮州市境内),瀛州这个名虽然只是存在短短几十年,但后人仍称潮州为古瀛州,可见“瀛州”之名对潮州影响之深远,“古瀛洞天”这四个字就真实地记录下这段历史。在韩文公祠的楹联里,对于韩愈的治潮政绩,还有“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的记载。

沿“古瀛洞天”旁石阶拾级而上,可见一巨石上写有“湖山图画”四字,这是葫芦山所有摩崖石刻中字体最大的石刻。“湖山图画”每字大约1.7米见方,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丁秉贤所书,在大字的旁边还有五行楷书小字的款识。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潮州西湖的灵山秀水,让当年游兴正浓的丁秉贤对眼前这处风景名胜有了发自内心的热爱,于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湖山图画”这寥寥四字来概括和赞美眼前的秀丽风光,给观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激发了游者继续登高揽胜的欲望。“湖山图画”这四个字,不仅是对昔日西湖风景的绝妙描述,更可谓是潮州西湖最具神韵的广告词。

在“湖山图画”的对面,还有一块“大石头”,上面有石刻近十幅,其中不乏给人启迪的传世佳作。如著名的“谢奎光劝世文”,全文140字,巧妙地融进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处世哲学,从“父母惜我身,另无爱我人”入手,告诫世人“勿利己损人”、“亲恩须当报”,若“负人、屈人、欺人、害人,报应自受也”。这篇劝世文,对于弘扬孝道和感恩文化,助推潮人的淳朴民风,确实有着积极意义。

劝世文旁边的“林大川西湖题壁”,作者通过自身的游历体验,写下了“水色山光入画图,果然西子比西湖”赞美之词,的确为湖山美景的宣传增色不少。而民国丙子年(1936)空海居士的诗句“石是山一尘,湖是水一滴。山水本来无,湖石因缘绩。见滴现海涵,见尘显地力。石湖非石湖,即悟空与色。”则充满着满满的禅意。

葫芦山现存年代可见最早的石刻,矗立在西湖的艺苑里,是北宋天禧四年(1020),潮州郡守俞献卿撰写的葬妻文,记述了他妻子的临终嘱咐及丧葬安排情况。虽然只有短短的134个字,但其间蕴含的信息量却颇为丰富,文中对于社会内容的阐述及历史情况的反映,在葫芦山现存所有摩崖石刻中,堪称绝无仅有。文中提到的“厥躯愿勿以火化,但得坯土覆面足矣。”可以看出潮州在宋朝时期已经有推行火葬了。“其首饰之具悉以锡蜡为”中的“锡镴”是锡与铅的合金,通常用于制造廉价的器皿或首饰。这句话是说随葬的首饰都采用价值较为低廉的金属制品。宋代提倡薄葬,张氏贵为郡守的妻子,叮嘱死后勿厚葬,而要薄葬,既体现了她的美德,也说明了朝廷所倡导的“薄葬”确实是深入民心。回望历史,一千年前宋人倡导的“厚养薄葬”理念,在今天仍然有非常值得推广的现实意义。

葫芦山上值得让人流连驻足的石刻还有很多,篇幅所限,未能一一详列,留待有缘的诸君亲临游历,逐一品赏。

散落在葫芦山间的摩崖石刻,是了解古代潮州历史文化非常珍贵的实体资料。每一块石刻都蕴含着我们已经解读或尚未解读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书法价值和文化意义。葫芦山摩崖石刻作为潮州的文化地标,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记忆材料,有着不可再生的文物保护价值。

新闻推荐

景区实施限流分流管控 引导游客错峰旅游 假期首日全市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小长假第一天,绿太阳生态旅游度假区动物园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本报记者陈宏文摄本报讯(记者詹妙蓉)随着国内疫情...

 
相关阅读